本篇文章1929字,读完约5分钟

清明节前一天,白发苍苍的凌敖老人早早来到镇江市丹徒区荣炳烈士陵园,拿着大扫帚晃晃悠悠地扫园内的落叶和垃圾,打磨烈士墓碑,扫地浮土,开门迎接供养群众的到来。 虽然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前来悼念的人减少了,散客很多,但老人依然认真地生活着。

“古稀老人34年为56位烈士守墓”

凌敖今年74岁,是退伍军人,住在镇江市丹徒区荣炳盐资源区蒲圩村。 自1986年荣炳烈士陵园建成开放以来,他默默地守护着34个春秋。 虽说工资从当初的月30元涨到了现在的月150元,但是少得可怜。 凌敖说,他之所以能够多次走到现在,是因为在他心中,这些烈士是自己的战友,是自己的亲人。

“古稀老人34年为56位烈士守墓”

常年陪伴了56位烈士

丹徒区最南端的荣炳位于茅山革命老区,是一片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 抗日战争时期,荣炳蒲圩村是新四军领导人陈毅、粟裕、凌海波等工作和战斗的重要之地。 在革命的熏陶下,当地许多热血青年积极投身革命,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荣炳这个地名是1946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当地革命领导人、中共陶宝区委副书记凌荣炳烈士的名字经中央批准命名的。

“古稀老人34年为56位烈士守墓”

荣烈士陵园占地2.6亩,凌荣炳烈士,1945年攻击日本伪军据点时牺牲的新四军营长林晖烈士,1944年在金坛西阳执行任务被日本寇杀害的我党通讯员凌腊庚烈士,1984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舍身保护伤员,

“凌荣炳烈士、凌腊庚烈士、在朝鲜战场牺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指导员凌益康烈士等,都是我们村的人,而且是同一个民族。 ”凌敖指着革命烈士英文名录上的名字介绍时,自豪地写在他脸上。

30年来,凌敖不仅担任了守墓员,还担任了义务讲解员。 每次有人来吊烈士,他都会像数家珍一样讲述烈士的故事。 他不太识字,但烈士的事迹一旦听了别人的话就会记住,他说这次要说给别人听。

烈士陵园门前的道路两旁,高大笔直的两排水杉长得很茂盛,就像两队卫兵守护着陵园一样。 庄严洁净的烈士陵园映衬着松柏,被南侧的翠竹包围,北侧墓地周围火红的红叶石楠被修剪得整整齐齐,看起来像一片红花大海。 其背后有十年老年人的心血和汗水。

“古稀老人34年为56位烈士守墓”

30多年前,正值壮年的凌敖在陵园门口和园内种了60多株松柏,精心管理保护。 年轻的时候,有一棵树被附近村民的牛踩死了,但他很快就重新栽种了。 平时如果有空的话,我会去园内除草和修剪灌木。 他说,自己不仅对牺牲的烈士有感情,对里面的草和树也有感情,少了一棵就像少了自己的孩子一样。

“古稀老人34年为56位烈士守墓”

只坚守那颗执着的心

吊上最后两位烈士后,凌敖拿出三本不世代退役(复员)证书进行介绍,他家祖孙三代参军报国。 他的父亲凌杨林出生于1921年5月,是第四野战军的士兵,1950年7月复员回乡务农。 他于1965年8月入伍,曾任工程兵的儿子凌腊平于2000年12月入伍,在山西省某武警部队服役,至今仍在退役。

“古稀老人34年为56位烈士守墓”

凌敖在部队从事艰苦的坑道工作。 在一次工作中,突然陷入塌方和危险的状况,凌敖和战友受伤,折断一根肋骨,腰椎也受了重伤,1969年带病回国。 1986年初,荣炳实施了葬礼改革,建立了保管骨灰的安息堂。 需要管理者,这件事对别人很忌讳,但他接受了。 他说安息堂旁边有烈士公墓,当时还没有建立烈士陵园,所以当了管理者就可以为烈士们守墓。

“古稀老人34年为56位烈士守墓”

从1986年开始,当地有关部门将所有散居在当地或地方的家乡烈士一起搬迁,安息堂原址被划为烈士陵园,凌敖被遗留下来。 当时他每月的报酬是30元,后来变成36元,年报酬每月提到100元,从年上升到150元。

虽然报酬极低,但凌敖每天冒着风雨来到烈士陵园清扫、管理、接待工作,生病也多次“上班”。 我怎么也起不来,请儿子代替我来。 收到新烈士的资料后,他会仔细分类保管资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凌敖当时在部队受的伤有所好转,有很多机会去其他单位上班、打工,收入比护墓高得多,但他一直没有放弃护墓。 离开烈士陵园,说心神不宁。

妻子多次劝他换工作,他总是笑着说。 一辈子就这样。 家里有几亩地,可以填饱肚子。 6年前,妻子得了乳腺癌,在家没能出钱治疗,很遗憾地去世了。 虽然心里很痛苦,但凌敖多次来到烈士陵园守价。

275日,随凌敖来到蒲圩的记者看到,住的瓦房陈旧低矮,外墙沾有黑糊糊的水,其中一个杂物间的墙基倾斜,险些摇晃掉落。 另一栋红砖房子内壁未粉刷,屋顶发霉,漏雨。 因为不能住,老人必须住在从小儿子屋顶漏出来的平房里。 记者表示,由于家庭贫困,38岁的凌腊平至今未婚,这成为凌攸心中隐藏的伤痛。

“古稀老人34年为56位烈士守墓”

“即使辛苦领一年的工资,也比不上一个月的人! ’一位村民讽刺凌敖为“笨蛋”。 对此,凌敖意想不到地表示,这些牺牲的烈士大多没有见过自己,但他们都是自己的战友。 有生之年为战友保墓,为战友扬名,讲好故事是光荣的事,他会一直做下去。 (李国平曹滨) )。

标题:“古稀老人34年为56位烈士守墓”

地址:http://www.jianghexincheng.com/jsjdxw/14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