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81字,读完约3分钟
南京市第一医院男护士赵益槽。 照片由赵益槽本人提供
昨天被照顾的孩子,今天成了对抗一线“瘟疫”的战士。 在南京支持武汉的医疗人员中,有很多95后的年轻人,其中尤以护士居多。 在抗疫战场上,他们可以像“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样艰苦战斗。 他们脱下防护服走出隔离病房后,脸上被口罩和医疗护目镜刻下了深深的痕迹,“这是成长的印记”。
王菲和那英唱《约定98》那年,汪思敏刚出生。 再过几天就22岁了,她是浦口区中心医院的护士。 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刚入职半年的她主动应聘,随江苏湖北省援助医疗队来到武汉20多天。
汪思敏目前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医院重症病房从事污染区消毒工作。 根据重症病房内的划分,患者居住的病房是污染区,外面的医生、护士的日常工作区域是清洁区,其间间隔着多个缓冲器。 医生和护士必须每天穿着严密的防护服通过缓冲地带进入隔离病房工作,隔离病房产生的医疗垃圾也需要通过缓冲地带运出。
在每天的工作中,汪思敏不仅穿着严密的防护服,对隔离病房进行紫外线消毒,还负责擦拭消毒病房和缓冲区内的各种设施,将黄色塑料袋包装的医疗垃圾运往病房外的指定区域。 病毒是无形的,汪思敏的工作区域内无处不在,擦拭消毒要小心防护,搬运医疗垃圾时也要小心。 “动作要轻,尽量不要触摸里面。 请务必把袋子系好。 拧紧后,请用空气体消毒剂再次喷洒。 ’汪思敏告诉记者,最多的时候一天有十五六袋左右。 “一开始心里也会紧张,但一旦穿上这件防护服,我就不是孩子了。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也是难得的人生经历。 ”
采访1995年出生的南京市第一医院男护士赵益槽时,他刚离开隔离病房,已经连续工作了4个小时的他脱下防护服,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照顾琐碎的护理、患者的饮食,需要专家更有耐心。 病房内有病情较重的患者,气管插管后痰、分泌物较多,护士们必须定时为患者吐痰,这种操作相对风险较大。 “吐痰期间患者有刺激性呛咳,痰有可能喷出面部。 房间里比较密闭。 因为病毒浓度会变高”。 赵益槽说,为了防护,戴上正压换气口罩,密封性特别好,但戴上后容易闷热,缺氧、头痛、胸闷。 前几天戴着正压通气口罩护理患者,突然因为缺氧头疼,为了节约防护用品忍着不舒服,靠在墙上缓解了疼痛。
毕业后,在南京市第一医院icu工作的赵益槽说,平时照顾危重患者,很快就能适应在武汉的工作节奏,所以对他来说“只是改变了工作环境”。 作为马拉松爱好者的赵益槽平时除了上班以外还跑步,但现在参加了20多次马拉松。 他对记者说:“我申请了两次武汉马拉松,但是没能签。 没想到是这样来到武汉的。 我会尽全力赢得这场特别的‘比赛’。”
记者了解到,江苏援助湖北医疗队南京二队120名医务人员中,90后有48名。 浦口区中心医院派遣的34名医疗人员中,90后占了22人。 江苏省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南京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护士长蔡玲说:“人们想象中的‘标签’什么都没有,而是谨慎、细心、稳重的东西越来越多。” 90、95后队员们虽然年轻,但不怕苦,不怕累,在工作中一次也不退缩,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年轻一代的担当。
南新闻芳阁特派记者刘晓
标题:““疫”线95后:昨天是孩子,今天成战士”
地址:http://www.jianghexincheng.com/jsjdxw/3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