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641字,读完约12分钟
编辑
大运河、常州人母亲河也是常州唯一的世界遗产。 近几年来,常州按照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事业作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统一保护、继承和充分利用的要求,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事业。
江南运河第一河口手工图季全保作图
常州段从奔牛九里入境,至横林古槐滩出境,全长45.8公里。 运河两岸、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历史文化传承得到发扬,运河人民宜居的幸福生活为城市增添了风韵和魅力。 从今天开始,本报陆续发表《运河两岸行》系列报道,通过记者的现场体验,讲述了我们城市运河的故事。
悠久的运河经过千年的流淌,给我们带来了璀璨的自然风光,孕育了灿烂的运河文化。 近年来,新北区以改变村落面貌、调整产业结构、快速发展新兴产业为需求,通过建设高品位的文化走廊、高颜值的生态走廊、高效的经济走廊,实施“文化+”和“观光+”战术,以及全地区旅游“一城、一城、高效益的经济走廊”
奔牛
描绘生态廊道、运河的古韵新风
奔牛镇位于大运河畔,历史上名为江南的水路要津和商埠,是今常州地区具有水陆空立体交通特征的物流重镇。 这一千年,奔牛人民依靠大运河,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历经沧桑,创造文明,积累了许多文化遗产和人文精神。
大运河奔牛段、白墙黛瓦、生态绿色走廊,展现出古韵新貌。
大运河作为曾经辉煌的城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发展迅速,给奔牛镇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继承了运河文化,繁荣了奔牛,构筑了“运河千年明珠”的梦想。
历史经过
舟楫穿梭,店铺林立,被誉为江南水乡的商埠.
奔牛镇源于运河,无论是历史时期还是现在,城垣的变迁都与运河的形成和变迁密切相关。
奔牛是中国最古老的运河春秋运河旁的重要地区。 运河战时,它经历了战争的灾难。 而且,繁忙的战时运输、来往的官员、军人、商人、文人,也给奔牛带来了人口的扩大、经济的繁荣。
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孟河相继设置疏浚堰,水运贯通集镇东西南北,舟楫林立,驿站酒店随处可见,茶坊、灶坊、油坊、碾坊、糖坊、酱油坊、竹木坊、铁屋、窑业时有发生 之后,战争开始衰退。
新中国成立后,奔牛单独建设城镇,多次对大运河和老孟河进行疏浚与整治,加强了运河航运能力,有利于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我小时候,运河是浅滩,河道也没这么宽。 当时还没有自来水,各胡同都有码头,洗菜洗衣服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门口这条大运河。 ’奔牛老街的居民陈忠堂今年70岁,记忆中的大运河非常热闹繁忙。 河里停着船,到对岸是摆渡。 冬天,河面结冰,也可以邀请三五个伙伴去滑冰。 “当时还有一个轮船码头,可以坐船去常州白相。 ”
2009年,奔牛镇为配合运河“四改三”项目,搬迁运河南北两岸民居、厂房,按三级航道标准整治航道,实现水运现代化,提高内河航道服务水平。
古韵的新外观
演绎白壁黛瓦、生态绿廊、运河风情
天禧桥下,运河奔流。 河畔、白壁黛瓦、红格窗棱; 运河岸边,青石板砖,风景如画……如今的奔牛镇,焕发着新的生命力。
大运河奔牛镇段,全长11.6公里,是大运河常州段沿线风貌较完善的区域之一,拥有各类物质文化遗产10处以上。 特别是奔牛老街还有很多民国时期的特色建筑物,值得保留和复兴。 年5月,奔牛镇开始运河生态廊道建设工作,目前运河北岸155户民居立面修复工程和生态廊道建设完成,尽显运河风情。
米德街17号是奔牛老街居民唐爱琴的家。 这个二层小楼收拾得很整齐,到了夏天,唐爱琴最悠闲的就是晚饭后和80多岁的妈妈搬着长椅,坐在门口乘凉,或者带着妈妈在河边走。 来往于船上的汽笛声,已经成为几十年来最熟悉的陪伴。
年以前,这里还不是岁月静好的样子。 唐爱琴原来住在中街51号。 2009年,大运河沿线拆迁,“四改三”拓濬工程启动,原有房屋被拆除。 故难离、唐爱琴在中街17日又安家了。 但是,当时的工程暴露出大运河(奔牛段)民居坍塌、严重漏水、垃圾聚集、非法占用道路等问题,运河沿线民居环境的改善也成为当时几年来全镇的热点、难点。
以生态廊道建设为中心,营造运河沿线风貌。 年5月,奔牛镇开始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基础工程。 其中,最先启动的古运河奔牛段生态廊道已经全面建成,南岸在筑堤绿柳旁建设1公里多长的绿色透水混凝土步道,可供居民们散步休闲。 北岸,155户民房新建,有白墙黛瓦、檐花窗,尽显江南风雅古韵。 其间建设的平台渡口、奔牛坊休闲广场、奔牛闸、天禧桥、轮船码头等景观节点,成为这条生态廊道注入历史文化元素,保护和传承运河文化的景观步道,备受市民欢迎。
“在155户立面修复工程中,为了尽可能满足居民的诉求,采用了一户一策的方案。 ”中街社区党总书记贺益平告诉记者。 中街85号是王小平出生的地方。 王小平告诉记者,在以前的改造中,最令他感动的是,员工小组在炎炎夏日一次访问测量、设计,并向他征求意见。 现在,原本北开的老房子南开,坐在大厅里,王小平举目是千年的古运河。
运河的故事
江南运河第一河口,唤醒历史的记忆
河畔房屋面貌焕然一新,后街还保留着千年老街的历史风韵,两者相映成趣。
高平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是奔牛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文史顾问。 在他看来,目前奔牛镇的河畔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提高,这也是绿色快速发展的理念之一。 站在生态廊道上,眺望远方,眺望古韵的新风,心情舒畅。 “特别是每当夜幕降临时,老百姓都会在河边散步,住在这里,很舒服。 ”
奔牛町还有江南运河第一河口“隐藏”。 江南运河第一河口位于奔牛大运河和孟渎(老孟河)的交汇处,开辟了奔牛文化快速发展的源头,见证了奔牛集镇的形成和快速发展。
据悉,整治工作完成后,奔牛镇要点将推出江南运河第一河口(遗址)公园和奔牛老街复兴项目两个核心项目。
江南第一河口是大运河常州段沿线风貌比较齐全的区域之一,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景观和旅游价值。 为此,受到南京大学文化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江苏历史文化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贺云飧教授的高度评价和赞誉,提出建设江苏省唯一的“第一河口公园”(包括古桥和老街地区),强调第一河口位于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地带
目前,古运河奔牛北岸出现了古镇老街的新风采,建设了新平台渡口、奔牛坊、奔牛门等景观节点,与奔牛人民一起见证了古镇振兴的辉煌,古镇复兴也值得期待。
孟河
引导新孟河拓濬、江济太汇通运河
孟河拓濬项目起到了引导江济太的作用。
历史经过
曾经辉煌的古运河之路,留下了后人的期待
孟河镇齐梁街西侧有一条长约3公里的河道。 这条河道是当地称呼的“古运河”。
相关资料显示,这条古河历史悠久,春秋战争时开凿,但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堵塞,影响运输和灌溉,在唐元和六年( 811年),官员孟简被贬为常州刺史。 当时长江镇江以下航运不便,孟简抵达后了解了这一情况,并进行了现场调查。 元和八年( 813年),孟简招募常州郡内及附近外出务工人员15万人,北起河庄(今孟河城)附近长江岸,南至奔牛附近万缘桥(京杭)大运河岸一线正中的古河道,经拓疏浚。 建成河流四十一里,滚滚河水向南注入大运河,河水灌溉四千多公顷土地,提高了作物产量,保障了农民的温饱。 然后,划船也可以从这里进入河里,沿着扬中大沙洲内侧的夹江西航过河到润州附近进入北运河,分流漕运。 后来为了纪念孟简的功绩,新开通的河道被称为“孟河”,历时千百年。
“经过一段时间,当初的古运河之路,如今在孟河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当地文史专家郭重威告诉记者,他对孟河的这条古运河道很有研究,大运河担负着军事、运河运输、文化的很多功能,一直流传至今已成为文化的象征。 目前,国家极为重视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在这种形势下,位于古运河长江出口的常州孟河更应该利用特殊的历史背景,发掘悠久的历史文化。
在郭重威心中,他一直希望在这条微薄的古运河路旁,建设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长廊,建成集历史、文化、风情于一身的“中华历史文化长廊”,也是运河文化的体现。
古韵的新外观
江济太“新孟河拓濬,与运河相连”
根据清干隆《江南通志》的记载,“运河在府南,从望亭进入无锡界,流经郡治西北,到达奔牛镇,至孟河,走一百七十多里”,是指从孟河进入长江。
站在孟河镇润江桥上,桥下是宽阔的河面,碧波荡漾。 这条长约3公里的河道,经过15个员工小组、396名工人的进度,终于于今年6月24日通水。 这也是新孟河拓濬延长工程的一环。
新孟河延拓濬工程是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要水利工程之一,常州境内河道全长87.23公里,占河道全长77%左右,涉及新北、钟楼、金坛、武进四区14个乡镇78个村,总投资额97.62亿元,为常州治水史上最
“新孟河拓濬工程新北段全长约25公里,我现在所处的这个位置,桥下河道北与长江相连,向南约23公里,与我们京杭大运河相连,是拓濬工程中的重要道路。 ”站在润江桥上,承接新孟河拓濬工程的常州新美水务有限企业水利中心总监杨唯告诉记者,新北段工程是全区间中体量最大、形式最复杂、技术要求最高、组织难度最高的区间,涉及5个乡镇36个村落,跨越江河
杨唯一(左)和工人们在堤坝旁巡视
“新孟河延拓濬项目将进一步完善江济太项目布局,比较有效地改善太湖北西部湖区和上游湖西地区的河网水环境。 ”杨说,唯一在发挥河道功能的基础上,在河岸两侧建设绿色廊道和缓行系统,为市民营造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运河的故事
非遗传:斧割石盆景再现运河波澜万丈
在这条河的旁边,静静矗立着江南园林风格的新北区孟河镇斧割石盆景园。 盆景园里多陈列着常州斧割石非遗传人魏达荣、魏玉宇父亲儿子两人的作品。
说到与大运河相关的情怀,必须要提到父子俩为2019年5月在扬州举办的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创作的巨斧碎石盆景“京杭大运河”。
魏达荣老先生是常州斧割石非遗传人。 当时江苏省文旅厅领导给他提出了再现京杭大运河的主题,魏老先生觉得责任重大、具有挑战性。 斧石擅长表现山,如何表现河? 他和儿子魏玉宇想了很久,最后决定在山上表现水。 用浓墨画山,空白的地方是水。
他说,如果从北京开始,流经山东、江苏、浙江,表现沿线的主要山脉,就会出现大运河。 北京的山,他选八达岭,岭上是万里长城。 长高了,是山东泰山。 再往南、江苏钟山、龙头在紫金山,龙尾是孟河盛产斧凿石头的小黄山。 最后是杭州,灵隐山和普陀山。
在魏老先生心中,京杭大运河将不同河流流域的生产区域联系起来,惠泽万民。 如何表现大运河的生动性? 他考虑了四季的轮回。 北京的冬天、山东的秋天、江苏的夏天、浙江的春天,交织着春夏秋冬,万物生长的自然歌曲。 长城的冬天意味着爱国,泰山的秋天意味着进取,钟山的夏天意味着博爱,普陀山的春天意味着和谐,大运河精神也正是民族精神。 作品明显长18米,是因为京杭大运河全长近1800公里,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黄金水道”。
选材时,用当地小黄山盛产的蓝灰色斧头劈石头。 但是,要表现冬天的景色,需要在黑色的身体上嵌入白色条纹的雪裂石,很难找到。 魏玉宇说,石头的气质非常重要,有些要柔软,有些要刚性,纹理要细腻清晰,每一个都要重新雕琢。 整体框架建成后,要进行细节推敲,放置一点典型的建筑和景点,全力展现亭台楼阁、渔船唱夜、漫山红叶……大运河两岸美丽的风景。
这样,长18米、宽2.4米、高1.35米的斧凿石盆景“京杭大运河”亮相展会时,震惊了所有到场者,大家纷纷拍下“打卡”纪念照,记录了这部壮观的作品。
标题:“打造运河文化带的璀璨明珠 让千年文脉奔涌不息”
地址:http://www.jianghexincheng.com/jsjdxw/5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