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68字,读完约7分钟
目前,科技创新已成为重构全球和地区竞争格局的重要变量。
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南通始终把创新视为城市快速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的快速发展战术,着力培育创新主体,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创新载体平台建设,以创新引领变革,以变革实现快速发展的新途径
年,南通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5%,预计全社会研发投资占gdp的比重将达到2.55%,万人发明专利持有量达到36.84件,比“十二五”末翻了一番。 南通在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中位居第26位。
加快互联网系统的建设
金秋最初的风吹向紫璐的湖水。
环紫璐湖,放眼17平方公里的南通创新区,科技创新的风景线越来越清晰了。 去年7月开园的紫璐科技城已在科技公司注册160多家,上传人数超过2200人。 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光电科学研究院等4所共建院累计引进各类人才230人,全职高层次人才80人。 中天科技、通富微电、罗莱生活3家当地“张隿杯”公司签约落户; 海康威视等领域的领军公司成立公司研发机构鹏带领半导体、点昀科技等创新创业团队和高层次人才纷纷落户创业项目。
南通创新区的概念在年南通市第十二届党代会上首次提出。 “诞生”以来,拥有这一创新基因的地区被寄予厚望:“未来南通市的核心和经济增长极大。” 一年打好基础,三年见雏形,进入建设第五个年头。 南通创新区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从充满希望的蓝图中,变成了科研院所、公司研发中心、创新型公司和高层次人才等各种创新要素汇聚的热土。
在“创新核心”的引导下,南通市创新互联网体系建设加快,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园区为支撑的创新载体体系不断完善、特色鲜明、错位快速发展的产业快速发展格局逐渐形成。 目前全市共有1个国家级、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8个国家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15个跨国(境)合作园区。 在省科技厅今年6月公布的全省50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驱动快速发展的综合评价排名中,我市1个国家级、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平均排名第6位,创历史最高水平。
征兆重新出发,创新的号角再次响起。 今年4月召开的全市创新大会,提出以南通创新区为核心,沿着“一核、四区、多园”结构的沿江科建设带,高起点建设更高水平的国家创新型城市,目标是到2025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前20。
创新发动机,为赢下新赛道提供了势头。 今年以来,南通市县县两级都成立了科技创新委员会,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了行政资源与创新集聚区的快速发展和深入融合。 目前,沿江科编制建设规划工作已经完成,南通创新推动力已经最快进入高速公路。
创新创业环境的持续优化
上个月末,南通复客科技园通过认定,升级为省级科技公司孵化器。 运营3年,园区培养了3家高科技公司、3家规则公司、11家毕业公司。 “在这里,我们获得了技术服务、咨询服务、投融资、创业指导、资源对接等专业化孵化服务。 ’南通精益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仲杰说,这为公司快速成长为高科技公司输送了不可缺少的养分。
近年来,南通市深入实施全省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相继出台科技创新“20条”等一系列政策,完整构建“大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创新创业链,打造大众创/ [/] 全省率先开发建设“创新南通”综合服务平台、“大仪网”研发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组织“通创荟秀”“通创荟”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形成支持创新创业合作共享的全过程服务链,累计90
资金是创新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 南通市全面实施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和科技金融政策,公司累计扣除研发费用和高新技术公司减税累计突破126亿元,以公司研发投入为主体的社会整体研发投入累计达到1047亿元。 吸引社会资本创新投资,设立科技金融机构21家,投资规模突破155亿元,建立了“四位一体”的科技金融运行机制。 “十二五”期间,累计发放科技贷款139亿4000万元,比较有效地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压力。
合作创新有助于促进创新要素的流动,实现优化配置。 为此,南通市加大了产学研合作补助,对单个项目给予50%,最高500万元补助,居国内领先地位。 “十二五”期间,产学研合作项目共实施3909个,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突破194亿元,是“十二五”末的9倍。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 近年来,通过实施人才新政,实施“江海英才”、“通籍英才归雁”等人才引进计划,全市海外归国人才突破4000人,高层次人才达到11.6万人,省“双创”人才引进数量连续5年居全省第二位。
着眼于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系统,今年南通市进一步升级科技创新政策,出台“创新30条”,推出本市“揭牌指导”项目、重大成果转化项目、产学研合作 对公司引进高水平创新人才给予精准支持,单体最高可获得100万元奖励。 多个科学创造要素重叠,创新生态不断优化。
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
目前,英国bp石油企业大型浮式储油生产平台正在中远的启东海工基地紧张施工。 从“修船航母”到海工领军公司,中远船务工程集团在海工装备制造业界高歌猛进。 企业自主设计建设的“希望1号”、“希望6号”等产品先后获得国家、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天科技特殊导线材料打破国际垄断,成为中国电力的“国家名片”; 振华重工启东造船厂建造的亚洲最大的大型自航绞船“天鲲号”,彰显了“大国重器”的风采。 招商重工开发国内首艘极地游轮,开创“游轮中国制造”的先驱; 超高压交直流海底电缆、rv减速机、高安全特殊玻璃……这些都来自南通的“中国骄傲”,没有具备重要核心技术的强大内核。
公司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十二五”期间,南通市鼓励公司自主创新,创新主体规模不断壮大。 全市高新技术公司总数达到2178家,“十二五”末2.7倍,制造业单项冠军公司12家,隐形冠军公司5家,京源环保、国盛智科、星石墨在科创板上成功上市,中天科技、通富微 我市率先实施全省大中型工业公司和规高企业研发机构全面覆盖工程,全市共有省级以上公司研发机构625家,其中国家级12家,大中型高新技术公司研发机构建设率达94.4%。
产业是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命脉。 南通市相继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长江三角洲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基地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以科技创新为支点,撬动了产业向高端的快速发展。 聚焦“3+3+n”积分产业,布局1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23家新型研发机构、127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组成21个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术联盟,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创新链。 围绕产业,加强了通用技术攻关,我市成功突破了几项关键核心技术,在“十二五”期间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09项,中国专利优秀奖41项。 “十二五”后,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管制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3.5%。
创新永远不会停止。 今年以来,与主要产业行业的“捉襟见肘”技术相比,我市率先在全省启动了“揭牌”业务,并向社会公布。 在半导体产业、新能源装备制造、高端纺织等产业行业推进产业创新联合体的构建,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公司的抱团创新; 开展公司科技创新活力点判断,以考核结果作为公司考核先评、兑现奖金补充资金的依据。
站在建设更高水平的创新城市的新赛道上,南通将继续前进。
本报记者黄凯沈雪梅王瑶丽
标题:“南通: 科创发力,赋能经济优质”
地址:http://www.jianghexincheng.com/jsjdxw/11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