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58字,读完约8分钟
龙虎网信今天( 5月9日)是2021年的母亲节。 母爱是人世间最纯洁无私的感情。 我的母亲,每个身体都有深深、真挚、切不尽的眷念。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党史中,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女革命家。 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信念,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她们忍痛远离自己的孩子,或者带着孩子从事革命工作,或者收养烈士的遗孤,用自己的方法诠释了革命家最伟大的母爱。
“母亲没能对你履行教育责任,真是个遗憾的事件。 母亲坚决进行反日斗争,所以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 妈妈和你生前永远没有见面的机会。 你,宁儿啊! 请快点长大成人,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 妈妈不是用千言万语教育你,而是用实践教育你。 别忘了你长大后,你妈是为了国家而牺牲的! ”
“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 自己长大成人,安慰九泉下的母亲! 你爸爸来到东北,死在东北,妈妈也步他后尘。 我的孩子,可怜的我的孩子啊! 妈妈也没话说了。 我的孩子自己好好学习是妈妈最后的希望。 ”
这两个故事来自赵一曼烈士遇难前给儿子陈玄贤写的两封遗书。 写信是在1936年8月2日早上。 当时,极尽残暴之敌将赵一曼从哈尔滨押往珠河县。 在离去的列车上,慷慨死去的赵一曼向守护她的日本宪兵要了纸和笔,写下了给儿子的最后遗言。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于四川宜宾,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赵一曼受党的任命,在东北白山黑水之间领导抗日武装,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在1935年11月的战斗中,东北抗联第三军第二团政委赵一曼不幸受伤被捕。 日军对她严刑拷打,赵一曼始终不屈服,在珠河县小北门外平静丧命。
陈玄贤小时候,母亲赵一曼投身抗战,忍痛离他而去。 在人生的最后一刻,赵一曼想起了自己6岁的儿子。 他还没成年,想到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么走,赵一曼吓破了胆。 她在遗书中反复叮嘱“宁儿”(陈慧贤的小名)一定要好好学习,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安慰自己九泉下的母亲。
“宝宝,宝宝妈妈是难忘的! ……”“希望我能像小鸟一样,在自由的天空空中飞翔……”这是国民党潮湿、阴森森的牢狱里写给孩子的儿歌。
面对预警,1895年出生于湖南溆浦。 她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和创始人之一,是无产阶级革命家。 向予是党的第一位女中央委员,中央的第一位女部长,被誉为“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1920年6月,警匪和蔡和森同志拿着《资本论》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结婚后,他们培养了一位名叫蔡尼、蔡博的女性。 由于革命事业的需要,警察有两个孩子刚出生不久,就分别送长沙的亲戚朋友抚养,警察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 1927年3月,面对警察返回长沙,探望家人,拍下一张全家福。 这居然是她和孩子唯一的照片,最后的照片了。 后来,警予接受党的指派到武汉工作,离开蔡妮和蔡博。 她忍受着骨肉分离的痛苦,给孩子们每人买了一个大橙子,在惜别中道别。 这是这个革命家庭最后的团聚。
1928年3月20日,由于叛徒的背叛被警察在汉口逮捕,在狱中她铁骨不屈。 5月1日,警予在汉口多记空坪刑场英勇去世,享年33岁。
在牺牲之前,她留下了这样的遗言。 “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但到了不能珍惜的时候,只能勇敢地牺牲自己。 人总是会死的,但应该慷慨解囊。 ”
在狱中,经常亲吻和孩子们一起拍的照片,呼唤孩子们的名字。 她的眼睛在流泪,她的心在流血,但一想到自己的牺牲是为了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她的心就坦然、平静地笑着死亡。
《雨花英烈》何宝珍烈士是刘少奇同志的妻子,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汉口市妇女协会组织部长、全国互助大会负责人兼营救部部长。 1933年,何宝珍在上海被捕,被释放到南京。 对于敌人的拷问,何宝珍用“要杀就杀”四个字回答。 1934年秋,何宝珍在雨花台英勇去世,享年32岁。
何宝珍和刘少奇一起生活了10年,养育了长子刘允斌、次女刘爱琴、幼子刘允若。 为了革命事业的需要,何宝珍忍痛请别人养育孩子们。 被捕后,何宝珍很担心孩子们,孩子们现在在做什么呢? 他们没事吧? 她最担心的是最小的桃子(刘允若乳名)。 他现在怎么样? 有人带他去吗? 附近的人能收留他吗……
每当想到这些,何宝珍的眼里就充满了晶莹的泪水。 但是,她很快又把自己的想法和温柔埋在心底,她对身边困难的朋友们说:“搞革命也做不了这么多! 人民不解放,我的孩子也不会幸福。 ’她在心底祝福和祈求孩子们。 “希望婴儿们能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下去。 只要他们活着,革命成功后,一定会派他们去学习,让他们学科学,学技术,建设我们的国家。 ”。
孩子们理解母亲的选择。 刘爱琴后来想起了妈妈,激动地说。 “我们的母亲是烈士,所以我们的想法懈怠,什么也不做,就对不起我们的母亲。 我们的思想进步,在工作中取得成绩,才是对母亲最好的安慰。 ”
许多人看过革命回忆录《我的一家》和老电影《革命家庭》,《革命之母》陶承的故事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陶承,1893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8岁与共产党员欧阳梅生结婚。 1928年2月,欧阳梅生为革命而努力工作,不幸病逝后,陶承带着孩子们去了上海,作为主妇从事革命工作。
1931年,欧阳梅生和陶承的长子,当时是共青团江苏省委委员和上海总工会青工部部长的欧阳立安不幸被反动军警逮捕,不久在龙华监狱英勇义举,享年17岁。
陶承强忍住悲痛,带着另外两个孩子奔波抵达武汉。 她靠打杂为生,终于找到了汉口的八路军事务所,通过组织把孩子们送到延安。
和孩子们分手后,陶承被派往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工作后,被调到四川省壁山战时儿童第五保育院,负责教育在抗战中失去亲人的难民儿童。 1943年6月,陶承抵达延安,得知小儿子欧阳稚鹤在抗战中英勇牺牲。 她化悲痛为力量,多次学习文化,认真完成党给她安排的工作。
陶承虽然没有担任过重要职务,但她把一切都奉献给了党。 她的家人很多忠烈,母子三人相继为革命而牺牲。 正因为有这样的革命家庭的牺牲,即使数千个家庭不忍受失去家人的痛苦,最终也能迎来幸福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陶承把自己的家族经历写成了《我的家族》一书,成为影响几代人的畅销书,被改编为电影《革命家庭》。
周恩来总理的妻子、无产阶级革命家邓颖超同志没有自己的孩子,但被成千上万的人称为“图玛”。 在人们眼里,她是一位伟大无私的母亲。
抗战期间,邓颖超目睹了无数孩子,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失去了父母,流离失所。 生活很悲惨。 她积极在国统区推进战时儿童保护工作。 1938年4月4日,邓颖超在《本日报》中题为“保护孩子,是丰富而伟大的事业,不仅要救济和教育孩子,更要以顽强的精神培养孩子,成为新中国建设的主人”。
抗战期间,邓颖超领导人设立了53个保育院,收容了约3万难民。 周恩来和邓颖超没有生育,但他们收养了许多烈士的遗孤、社会的遗孤及其亲属家的孩子。 这些孩子在邓颖超的保护下健康成长,很多人将来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才能。 他们都亲切地称呼邓颖超为“邓母”。
在中国共产党光辉壮观的百年党史上,还有很多伟大的“革命之母”。
有人说母爱自私,但革命家母爱无私。 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为了心中坚定的理想和信仰,为了天下的孩子们生活在幸福、自由、平等、没有战乱和动乱的国家,她们抛弃了个人的爱,为天下的孩子们倾注了神圣、广博的大爱。 这些伟大的“革命之母”,永远值得后世尊敬和记忆。
本日报系记者在前线实习生张浆
标题:“母亲节”
地址:http://www.jianghexincheng.com/jsjdxw/12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