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长江东路115号是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7队所在地,在后面的地质队大院里,12年来,陆续有18名居民参加遗体捐赠,向有限的生命发出无限的正能量。

年过八十的丁立长是社区第一个捐赠遗体的老人。 在2003年,他在志愿者申请表上签了字。 2002年,我听说安徽省可以捐赠遗体,开始到处打听。 年迈的丁立长老虽然耳聋,但记忆犹新。 他告诉记者,为了实现愿望,他骑自行车找捐赠机构。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地质队大院里的18位“英雄””

那个时候,安徽的捐赠机构还没有挂牌,我找了一个星期,最后在合肥第二公证处做了遗嘱公证。 直到2003年6月,丁立长找到了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捐赠中心的安医大接待处,重新提交了申请,但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在安医大接待处,记者碰巧遇到了76岁的市民俞能秀。 她也来自地质队大院,也是这个社区中最新的志愿者。 孩子们不知道,但我可以自己决定。 俞能秀说,老伴走了13年,晚年儿孙围绕膝盖住,过得很舒服。 在我这个年龄,早就断送了生死,将来捐献遗体,也是对自己社会最后的奉献。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地质队大院里的18位“英雄””

张志良和沈佩珍是好夫妇。 退休前,张志良是327地质队的高级工程师。 在他看来,医学和地质有很多相似之处。 我做了30多年地质工作,知道标本、数据对科学研究有多重要。 张志良说,考虑到100年后的事情,遗体还可以用于医学研究,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医学生。 器官也有可能救活他人,我认为自己的决策非常有意义。 幸运的是,三个女儿非常支持他的决策。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地质队大院里的18位“英雄””

除了自己捐赠遗体,张志良还催促他的伴郎沈佩珍和自己一起签署志愿者遗体申请登记表。 张志良笑着说,一生大半都在一起过,现在贡献了也要在一起。

毕治国老人是党龄50多年的资深党员,退休前是327地质队下属的总工程师,几十年来奋斗在地质工作第一线,享受政府津贴。 他妻子斯克斯克节俭带头在志愿者申请上签了字,他也义无反顾地和妻子站在一起。 夫妇的行为也感染了女儿。 现在,出生于1967年的毕琳是这个英雄队中年龄最小的成员。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地质队大院里的18位“英雄””

与其他成员不同,刘益荣不是退休员工和家属的身份。 之所以想捐献遗体,是因为她感动了327人。

62岁的刘益荣有一个智障女儿,40多年来,她一直照顾着女儿。 看到旁边地质队院子里的许多老人要捐献遗体,她也萌生了今后将遗体捐献给国家的想法。

目前,18人中已有1名实际捐助者。 姚贵和老人在2009年8月签署了志愿者申请,今年9月,老人去世后,遗体在去世当天捐赠。 我和孩子们都尊重他的遗愿,可以用于医学研究,这是对国家的贡献。 家里的毛梅芳说。

据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赠中心安徽医科大学接收站工作人员付杰介绍,安徽省有4000人签订了遗体捐赠志愿书,实现捐赠的有320人。 目前合肥市捐献(器官)志愿者总数不到800人,但一个小区有18名遗体捐献志愿者实属罕见。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地质队大院里的18位“英雄””

这些地质学家年轻时露宿野外,为祖国寻宝,现在为了医学需要,晚年捐躯。 他们是不折不扣的英雄。 杰伊说。 (中国青年报)

标题:“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地质队大院里的18位“英雄””

地址:http://www.jianghexincheng.com/jsjdxw/1460.html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