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36字,读完约3分钟

这是1926年形成的农村调查报告《中国佃农生活案例》,用详细的数据,记录了湖南省普通佃农的实际生存状况。 “支出:盐三元一角二分、煤油八角四分、牛力九元八角二分四厘……收入:十五亩共获六十石,交租赁四十二石。 扣除收支后,不足19元六角四分五厘五。 ’必须有灾害和疾病,“没有休息”。

“百炼成钢”

这份报告是毛泽东亲手做的调查。

报告的最后,毛泽东这样写道。 “中国的佃农比牛还苦。 牛每年都有假期,所以没有人。 ”

毛泽东为什么要如此细致地研究普通农民的生存状态? 那时的他在想什么样的时代命题呢?

当时的中国,正好是“百舸争流”的竞技场。 国民革命席卷南方,与北方军阀统治遥遥对峙。 站在滔滔向北的湘江边上,毛泽东不禁感慨:“询问广袤无垠、苍茫的大地,谁在沉浮?”

这个时期,“农民”一词多出现在他的文案论述中。 在“国民革命和农民运动”的开头,毛泽东指出:“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毛泽东强调,“如果农民不从农村站起,打倒宗法封建的地主阶级的特权,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就不会根本崩溃。”

“百炼成钢”

20世纪20年代,随着国民革命的繁荣和迅速发展,始于广东省的农民运动迅速向全国发展。 1926年6月,农民协会已遍布全国17个省、200多个县,会员达915万多人。 这引起了国民党右派和封建地主的高级化恐慌,他们把农民运动攻击为“痞子运动”,农民运动说“太过分了”。 中国共产党党内也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不知道对农民运动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百炼成钢”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农委书记毛泽东决心实地考察农民运动是如何迅速发展的。

1927年1月4日,这位穿着蓝布长衫、脚上穿着草鞋的青年,出发到了当时农民运动迅速发展的湖南省,以湘潭为起点开始了考察之旅。

毛泽东发现,那时的情况与以往大不相同:

祠堂成为农民协会的会所,农民协会组织农民修池塘、修水库、戒烟、农民夜校;

曾经在神殿的游民,现在有参加农民协会的,也有劳动的。

女性也可以进入祠堂开会;

赌牌和鸦片香烟都被禁止了。

毛泽东历时32天,进入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农村,走过700多公里的乡村道路。

这里是武汉的都府堤41号。 考察结束后,毛泽东住在这里。 妻子杨开慧也来自长沙。 在这里,她协助毛泽东整理文件、抄写资料、接待客人。 毛泽东一口气写了两万多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在这份著名的报告中,毛泽东列举了农民在农民协会领导下进行的十四件大事,指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农民不花大力气,就决不能推翻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地主权力。”

“百炼成钢”

离都堤41号不远,是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7年初春,这个培养农村革命人才的教室聚集了数百名来自大江南北的被称为“泥足子”的农会干部和青年学子们。 在讲台上,毛泽东向学生系统讲授了这次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文案。

“百炼成钢”

这一年秋天,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农讲所的师生们也纷纷赶到广阔的农村,成为中国共产党掀起土地革命风暴的中坚力量。

标题:“百炼成钢”

地址:http://www.jianghexincheng.com/jsjdxw/12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