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02字,读完约6分钟

6月23日上午9点43分,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直接发射到天空,成功完成。 这个场景,万众瞩目。 观看视频直播的数亿观众,在各自的火箭发射过程中,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控制厅的01号指挥官喊出发射密码10秒以上后,总是会听到这样一连串的贯彻声。 西昌雷达跟踪正常,西昌遥测信号正常,光学跟踪正常,西昌飞行正常……这些声音来自哪里?

“来自江苏的他们,是距离北斗最近的“追星人””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这样的观测小组。 他们作为宇宙观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第一个区间的跟踪测量任务。 他们进行准确的观测,多次使用准确的数据保护和护航火箭的飞行。 其中,有来自离北斗最近的“追星人”——70后、80后、90后的江苏人。

“来自江苏的他们,是距离北斗最近的“追星人””

90后:铭记着“严谨而缜密”的精神

周涛和徐迎春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控制站的一对伉俪,分别来自江苏扬州和苏州。 年7月,周涛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控制站工作。 年1月,研究生毕业的许迎春跟随周涛的脚步来到这里。

生于1995年的许迎春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控制站的名副其实的“后浪”。 现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控制站计算机软件维护岗位助理工程师,主要负责中央计算机实时数据解决软件的维护工作,完成软件测试等。

还只工作了半年的许迎春只经历了四次火箭发射。 对她来说,一切都很新鲜,需要学习。 “在业务中,我主要负责中央计算机实时数据解决软件的维护工作、软件测试的完成等。 对我们来说,当火箭上升空的时候,我们需要在重要的时间节点观察数据的变化并实时报告。 ”许迎春说,在执行任务时,她需要集中注意力,仔细查看所有组的数据。

“来自江苏的他们,是距离北斗最近的“追星人””

“十、九、八、七……点火!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指挥控制大厅,指挥控制站计划部的工程师周涛目睹了火箭上升空的全过程,心情兴奋。 “北斗成功组网,标志着我们的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我也更深刻地感受到宇航员“严谨缜密”的精神。 ”周涛说:“我们仔细查看了各组的数据,严格处理了各密码和多而复杂的按钮操作,形成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 这也是我们成功完成发射任务的基础。 ”

“来自江苏的他们,是距离北斗最近的“追星人””

始建于1976年的西昌观测站,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城南一隅的袁家山上,地理位置优越,能够执行西昌、酒泉两个卫星发射中心的跟踪测量任务,是一支建成44年,历史悠久的航天测量队伍。 来自江苏南通的钱晨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光学测量小组的岗位技师,钱晨主要负责装填任务参数、对时统一、进行联合项目测试、检查任务通信状态是否正常、检查弹道制导值的准确性、记录数据和图像等工作。

“来自江苏的他们,是距离北斗最近的“追星人””

今天早上4点半,钱晨按照规定的时间到达事务所,开始准备任务。 “监视部门必须时刻关注监视画面,确保正确的数据和正常的状态,保证任务的圆满完成。 ”钱晨说。 每天在深山里工作和生活,钱晨最难忘的是故乡的金缕梅汤。 因为工作原因,钱晨回到故乡的日子屈指可数。

“来自江苏的他们,是距离北斗最近的“追星人””

( ) 80后)山头所有雄魂炎土地实现梦想( )。

“山头有雄魂炎,向神星发誓九霄凌。 ’这是在牛头山测量室的工作人员写的诗。 海拔近1800米的牛头山,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地势最高、位置最偏僻的地点,也是每次发射火箭进行万里观测的“第一棒”。 驻扎在这里的科学技术人员们有个很大的称呼“牛头山人”。 年6月,来自江苏连云港的杨凯大学毕业后来到这个“山头”上,成为“牛头山人”。 6年来,杨凯从雷达设备的操作手、分系指挥成长为雷达组组长。

“来自江苏的他们,是距离北斗最近的“追星人””

在火箭点火发射上升空的过程中,需要跟踪测量其飞行的高度、方位、俯仰等参数,雷达等设备实时捕获和反馈这些数据,火箭的飞行轨迹和姿态是否正常 杨凯告诉记者,雷达设备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观测任务能否顺利完成。 他负责的雷达设备主要负责运载火箭发射上升轨道测量任务,是几年前为北斗发射而设置的。

“来自江苏的他们,是距离北斗最近的“追星人””

虽然已经圆满完成了60多次航天发射任务,但杨凯从未见过火箭发射的场景。 “我能在职工室内感受到火箭发射瞬间的振动,但只能通过查看雷达数据来了解火箭发射的轨迹。 ”杨凯说。

虽然在山上工作多年,但杨凯有时带着去驻地生活的妻子和今年刚满两岁的孩子去山上转转。 我一直记得在学校的时候,某个老师给自己的话。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了。 没有比别人更高的山了”“无论在哪里,都要静下心来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踏踏实实地从事事业,不断前进,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最佳方法。 成为中国宇航员,看到中国北斗组网的成功,我感到自豪! ”。 杨凯说。

“来自江苏的他们,是距离北斗最近的“追星人””

( ) 70后)万人用一把枪总是保持紧张感) )。

早上4点10分,来自江苏徐州的谢福锋离家,4点30分到达工作地点。 她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控制站计算机组软件操作岗位的工程师。 多年来,他参加了北斗所有的发射任务。 听到“发射成功”的消息,谢福锋百感交错。 “接下来,我会多看看星星空。 因为北斗已经成功网络化了。 “天上的星星来到北斗! ”

“来自江苏的他们,是距离北斗最近的“追星人””

谢福锋所在的中心机计算组是火箭发射任务的组织、指挥和运载火箭飞行测量的中枢,主要负责收发、测量、测量、气象等数据新闻的解决,与其他卫星测量中心进行测量数据的交流等。 正因为是“中枢”系统,谢福锋和同事们的工作时间更长。 “由于我们的观测范围只是初期阶段,有必要与其他观测中心进行数据对接报告,为指挥者提供越来越多的决定。 ’谢福锋告诉记者。 每天面对上百个不同的按钮和上万个数据,是谢福锋的工作文案。

“来自江苏的他们,是距离北斗最近的“追星人””

“作为宇宙事业的螺丝钉,我必须做的是继续学习,不要让自己出错。 ”设备的持续更新需要训练,没有发射任务时的常规演习,谢福锋每天的工作繁忙、繁琐、慎重。 用数据“观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5卫星,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时,谢福锋的心情依然紧张。 “通过让自己紧张,我更加全身心投入,可以在各方面检查自己的工作。 宇宙飞行是万人一发的事业,是任何系统、任何职场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当我们每个人保证了自己工作的正确性时,最终保证了火箭发射任务的成功。 ”

“来自江苏的他们,是距离北斗最近的“追星人””

系统情报记者叶真

通讯员张天泽胡创劼

标题:“来自江苏的他们,是距离北斗最近的“追星人””

地址:http://www.jianghexincheng.com/jsjdxw/13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