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138字,读完约20分钟

1937年,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既是南京的框架,也是中国的框架,还是人类的框架。 鼓楼医院将成为黑暗中的微光,逗留中的医护人员不分国籍,以勇敢的医护人员仁心从日军屠刀下抢救伤员,给饱受死亡线折磨的幸存者带来重生的希望。

“1937”

年,新冠引发的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广大白衣天使挺身而出,奔赴国内外疫情防控第一线。 他们逆行的英姿是疫情防控前沿最美的样子,坚守他们是人道主义传承的最高诠释。 在今年的新冠灾祸中,中日两国互助慈悲,“风月同天”。 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新冠引发的肺炎疫情以特殊形式警示世界,人类是注定荣辱与共的共同体,在重大危机面前没有自以为是的国家,团结合作才是人类的正道。

“1937”

记住历史,不忘记过去; 珍惜和平,开拓未来。 在第七个国家的节日即将到来之际,接点记者选择了鼓楼医院这个特别的接点,采访了昔日“坚守者”的子孙,最美丽的抗击疫情的“逆行者”。 记述了这83个春秋人道主义精神的传承,也听取了日本朋友关于疫情期间中日友好合作的讲话,向携起手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人们表示敬意。

“1937”

留守与逆行,人类的大爱没有国界

“他是美国公民,也是人道主义英雄。 “他将永远为南京大屠杀期间的英勇行为而怀念。 ’加州阿卡迪亚市,罗伯特·威尔逊医生纪念碑上刻的碑文向人们讲述了他的事迹。

鼓楼医院的1892层,威尔逊治疗伤员的黑白照片至今还完好无缺,展现了他的医生仁心、救命救伤的职业性行为。

罗伯特·威尔逊,1906年10月5日出生于南京,1922年在美国学习,在哈佛大学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1936年1月回到南京,成为鼓楼医院的外科医生。

1937年11月,侵华日军逼近南京,美国大使馆多次敦促美籍华侨撤退。 但是,对南京的深厚感情、医生的职业道德迫使威尔逊选择留在这里——“怎样才能远离患者”

在当时的鼓楼医院,患者数量急剧增加,医护人员急剧减少,威尔逊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1937年12月15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150例患者中只有10例属于内科和产科,其余为外科。 我得抓紧时间……昨天做了11例手术,今天看了10例病房。”

“1937”

伍长德、梁庭芳、李秀英等东京审判、南京审判的重要证人都接受过威尔逊的救治。 对于威尔逊等人的工作约翰? 拉贝给予极高的评价说:“他们在医院的工作中做出了我一生中见过的最好的成绩。”

威尔逊的儿子罗伯特·威尔逊说:“作为外科医生,父亲总是竭尽全力救助被日军伤害的平民,有时一天工作20个小时。 他扮演着医生的角色。 这也来源于对中国人民的爱。 ’在父亲的影响下,小罗伯特·威尔逊也成为了医生。

现在,由于新冠引起的肺炎疫情,72岁的罗伯特·威尔逊不能像往常一样去墨西哥为弱者免费诊疗。 但是,让他感动的是,在父亲当时工作的鼓楼医院,很多医务人员逆行支持疫情防控。 中国政府是委内瑞拉疫情防控医疗专家组成员,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就是其中之一。

“1937”

顾勤说,那时她总是做好准备,习惯随时出发。 “不仅是我,我们所有科室的人都是这样。 ”

“爱与爱是并行的”。 这是江苏省援助委内瑞拉防疫物资上的标语。 作为中国派往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第一个专家小组,这支由8名专家组成的“逆行者”队伍飞行了30多小时,跨越15000多公里,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展现了高尚的医德和人类爱心的人道主义精神。

“1937”

“疫情这么严重的时候,他们去了委内瑞拉,向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援助,非常佩服。 ”罗伯特威尔逊先生说。 “大家为了人类的健康一起努力着。 没有国界。 ”顾勤说。

“这么远,疫情这么严重,你们都来了,中国医生好厉害! ’委内瑞拉的医务人员和社区居民非常欢迎专家小组的到来。 顾勤介绍说,当地医务人员想多学习中国的经验、江苏的经验,他们问了很多问题,想了解所有的细节。 “你们怎么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呢? 遇到这种情况,你们怎么办? 核酸检测阳性率应该如何评价? 抗病毒治疗的时间和剂量如何明确? ”

“1937”

两周内,专家组前往委内瑞拉国家卫生学院、疾控中心、4所定点治疗医院、1所社区卫生院,并与当地疾控工作人员一起转调,在疫情防控措施、治疗方案优化等方面进行交流探讨。

“建议根据风险等级划分病房,进行分区制管理。 ”

“患者出院后,也要继续注意。 ”

“轻症患者在家隔离的话,社区的传达风险会变高,所以建议进行集中管理。 ”

......

两周的辛勤工作,毫无保留地传授了疫情防控经验,专家组的工作得到了委员会方面的高度赞同。 4月8日,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在会见专家小组时,以先前从中国传来的抱拳礼表示感谢。 他们回国那天,副总统罗德里格斯亲自向专家小组成员表示:“方济各? 德国? 米兰达”二级勋章。

“1937”

“在疫情防控关键时刻,我国派出医疗队,展现出大国风范。 这是很大的爱。 ”顾勤说。

对《涌泉相报》的最优解读

12月13日临近,在德国海德堡的约翰·拉贝交流中心,烛光在约翰·拉贝雕像前约亮灯。

约翰·拉贝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他建立了南京安全区,为20多万中国平民提供了避难场所。 他记录日军暴行的日记也成为了揭露日军罪行的铁证。 83年来,拉贝国际人道主义善举闪耀的宝贵人性之光,指引和激励着子孙后代。

“1937”

为了继承祖父对和平的追求,拉贝的长孙托马斯·拉贝在中德两地设立了许多约翰·拉贝交流中心,捐赠了祖父写的《拉贝日记》南京卷的原件,继续书写拉贝家族与中国的深厚友谊。

另外,作为海德堡大学医学院的妇科内分泌专家,托马斯·拉贝与中国同行长期保持着业务上的交流合作。 年,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几乎所有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托马斯时刻关注着中国的疫情,也关注着处在疫情防控前沿的医务人员。

“1937”

江苏是向疫情中心湖北派遣医疗队员人数最多的省份,南京鼓楼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苗立云是声援武汉的医生之一。

接到鼓楼医院要组建医疗队支援武汉的消息时,苗立云毫不犹豫地报名了。 “2003年非典疫情的时候,我即将研究生毕业,在学校负责学生防疫工作; 之后,高病原禽流感爆发期间,我也曾被派往南京的“小汤山”进行支援。 ’他说,作为呼吸科专家,自己应该站在第一线。 “无论是关于专业还是经验,我都没有责任。 ”

“1937”

2月13日,苗老师所在的鼓楼医院第三次支援武汉医疗队从南京出发,两天后维修和接管武汉第一人民医院的两个病房,一个多月接收了70多名患者。 此后,随着部分患者转入接收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苗立云随医疗队转战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区。

“1937”

“虽然工作量很大,但我们平时的工作强度也不比在武汉时低,越来越多的压力来自对病毒的未知。 ”苗立云为了确保防护的安全,医护人员每4小时更换一次,虽然看起来比平时的工作时间要短,但厚厚的防护服给行动带来了很多不便,感叹“在那样的环境和防护下,人多少会感到思想压力”。

“1937”

幸运的是,默契的配合给了大家足够的潜力。 苗立云介绍说,鼓楼医院是第三次支援武汉医疗队的100多名医生和护士来自各科,“相当于一所小型医院”。 “如果大家一起战斗合作的话,就不需要过度地相互配合,很快就会进入状态。 ’即使与病毒正面碰撞,只要防护严密,也不会感染,这也是事实。 患者逐渐好转,出院,也给了医疗队员们很大的信心。

“1937”

另外,说说援助湖北省的经历,苗立云只是说,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责任,照顾患者,置身事外为患者着想,是鼓楼医院一直以来守护着的事情。 这与鼓楼医院的历史密不可分。

“每年进入鼓楼医院的医生和护士都会从‘1892楼’学习和了解医院史。 我也不例外。 ”

1892层是鼓楼医院的病房,因为建于1892年,所以也被称为“1892层”。 苗立云说:“每次经过1892层,我觉得身体的责任更明确。 它支撑着这样厚重的历史,鼓舞着我们的子孙。 ”

鼓楼医院是南京历史上第一家西医医院,也是南京大屠杀期间市内唯一向难民开放的医院。 拉贝在日记中说:“路灯熄灭了,在夜晚的黑暗中,我看到伤员在街上蹒跚而行,谁也不来帮忙。 已经没有医生、卫生人员、护理人员了。 只有鼓楼医院诚实的美国医生还有好几次……”。 在这里,美国医生威尔逊等中外医护人员将生命从死亡线上拽出来,与拉贝一起,使安全区成为名副其实的“诺亚方舟”

“1937”

2003年,苗立云从医学院毕业进入鼓楼医院工作。 正在成为医院的骨干,鼓楼医院和南京的历史也越来越深厚。 经历过这次湖北省疫情防控的他说:“面对战争和未知病毒的挑战,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是有能力有良知的人本能的反应,我相信拉贝先生和鼓楼医院的前辈们也有同样的想法。 这些国际友人身在异国,孤立无援,他们义无反顾地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真正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

“1937”

相比之下,苗立云感到感谢和感谢,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他有得力的队友,有医院后方的大力支持真好。 武汉和湖北也能得益于全国的团结与合作,取得疫情防控的胜利。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加强国际合作,给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中国的经验。 只有世界疫情得到控制,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安全,我们的生活才能回到正轨。 ”

“1937”

这正是南京。 被拉贝先生帮助的这个城市正在努力。 3月中旬,湖北疫情持续好转,苗立云和医务人员结束在武汉第一人民医院工作时,疫情在德国暴发。 由于药品和防护物资不足,托马斯·拉贝不得不向中国大使馆求助。 据新闻报道,南京市政府迅速收集防疫物资,许多人通过物流通道被运到海德堡。 4月21日,这些物资顺利送到托马斯了吗? 拉贝之手。 在这特殊的时刻,我再次深刻认识到,来自中国的礼物,中国人民不会忘记给予朋友帮助。

“1937”

这次8000公里以上的捐赠既是反馈,也是传承,表现出开放和合作的态度。 在托马斯·拉贝眼中,两国医学界和社会各界在疫情期间密切合作、真诚交流,通过对话交流解决了危机。

目前,受第二波疫情的影响,德国的“封城”仍在继续。 在这个公祭日,在距离南京万里的海德堡,烛光代表托马斯·拉贝遥表示哀悼。 虽然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在与病毒的战争中,拉贝留下的人道主义之光依然给人们带来了强大的力量。

“1937”

传说工资是“他们所在的地方,是安全区”

12月1日,南京、齐晓敏作为南京鼓楼医院代表参加第二届江苏慈善论坛暨全省社会组织展示交流会,获得第五届江苏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大奖,与远离加拿大的布莱特一家分享了这一好消息。

“我很高兴,齐! ’斯蒂芬·布雷迪醒来后第一时间回复了他。 “又是1年12月,很遗憾今年还不能见面。 ”

理查德·布雷迪,外科医生,1931年至1942年在南京鼓楼医院工作。

说到祖父,斯蒂芬·布雷迪充满了尊敬。 “1937年,我爷爷帮助家人被安排到香港后,马上回到南京。 虽然当时南京城禁止出入,但他辗转了许多地方,终于开放后,最先进入南京城。 ”。 18岁的梅根·布雷迪说:“曾祖父在我心中是英雄,可以和家人一起去安全的地方,但不能回到战火中拯救难民。”

“1937”

南京就这样和布雷迪一家紧紧相连。 2008年,斯蒂芬带着家人来到鼓楼医院,当家人围观时,热心的齐晓敏迎接了他们,和布莱特一家成为了朋友。 齐晓敏回忆说:“当时大屠杀期间,布雷迪医生把自己车的后座卸下来,用于运送伤员。” “斯蒂芬那时来找卸下的座位,但很遗憾,我没能帮上忙。”

“1937”

多年来,斯蒂芬多次带家人来南京,用齐晓敏的话说:“就像走亲戚一样。 ”。 “第一次去南京的时候,我的女儿们还很小,现在都是大孩子了。 ”斯蒂芬说。 梅根说:“来过南京几次,对曾祖父有了更多的了解。 他的奋斗不顾身,是对和平的追求,是对爱情的传承。”

“1937”

布雷迪医生那道人道主义之光,以奇怪的方式在这座古城,这家医院持续着。

从2009年开始,齐晓敏每年两次前往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参加江苏省海外医疗队的援助项目。 第一次来非洲时,齐晓敏对当地的医疗卫生状况深感震惊。 年,“茉莉丁香”中国(江苏)桑给巴尔宫颈癌筛查项目正式启动。 参加这个项目的齐晓敏最开心的是,“从那边不断传来好消息,经过筛选接受治疗的女性,恢复身心健康,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也有治愈后平安怀孕生下宝宝的患者,我真的为她们高兴! ”

“1937”

不巧的是,这几年每次布雷迪一家来南京,齐晓敏正好在桑给巴尔帮忙。 斯蒂芬说。 “去年7月和12月去了南京。 齐在非洲。 很遗憾没有遭遇几次。 ’很遗憾不仅不能和老朋友见面,斯蒂芬也曾经担心老朋友的安危。 齐晓敏表示,援外医疗队队员们每次都想尽可能采取一切防护措施,在携带艾滋病阻断药等诸多复杂环境中保护自己。 “不管多危险我都想去! ”齐晓敏语气坚定,“今年因为疫情没能去桑给巴尔,项目进度下滑了很多,很着急。 ”

“1937”

忘记了老朋友埋头做援助项目的精神,斯蒂芬想起了自己的祖父。 “我爷爷83年前在南京救了人,而齐现在在非洲援助。 他们是和平和人道精神的传播者,仿佛只是在不同的平行时空”他说。 “我为他们感到自豪。 他们在安全地带。 ”

“1937”

去年,斯蒂芬和梅根一起给齐晓敏送了礼物。 卡片上,齐晓敏的照片和83年前的英雄们一起,排列成同心圆状。 收到礼物后,齐晓敏非常感动害羞,说:“和那些在大屠杀期间坚守在南京市的英雄们相比,我所做的事情令人瞠目结舌。 我一定会多次完成“茉莉花丁香”项目,爱与和平,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人类的主题啊。 ”

“1937”

突然的疫情,打乱了全世界人民的生活,但没能阻止爱情和人道主义的传播。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没有忘记我们。 之前送了我两个口罩。 ’斯蒂芬非常感动。 “就像从所爱的人那里得到了沉重的爱一样,我想这就是人类的伟大之处吧。 爱传播到全世界。 ”

齐晓敏从年初开始坚守岗位,为医院收集防疫物资。 3月初,国内疫情刚刚好转,防疫物资储备也略有充裕。 她马上想到桑给巴尔人民,又组织了一万个口罩送给担心的人。

“爱将熄灭每一场战火,和平也随着雨降临,在灰烬中慢慢升起,包裹住那一切痛苦……”

接受采访时,梅根在家准备假期前的期末考试,哼着去年在烛光节唱的原创歌曲《共鸣》。

曾祖父在废墟中奋斗的信念给了她力量。 现在医护人员们向没有硝烟的“战场”冲锋,“马上一切都好转了,马上就能去南京了。 我要更加努力学习中文! ”再次给了她希望。

南京,描绘爱与和平的同心圆

为历史真相奔走,致力于促进中日友好交流的日本僧侣;

南京保卫战后,在鼓楼医院奋斗了144天的中国医生的后代

身处疫情防控前沿,在武汉重症病房与死神赛跑的南京医生;

德国学者传达中国文化,帮助《拉贝日记》欧洲巡演。

12月13日,在第七个国家节日前夕,他们共同高呼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呼吁全世界团结合作、跨越地区、国籍、种族差异、携手应对挑战。

请记住这是历史真相的接力赛

12月9日,日本真宗大谷派南京友好访华团秘书长、真宗大谷派僧侣山内小夜子吃完早饭后匆匆回到办公桌,与团员们讨论了4天后为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而举行的和平法会流程的详情。

山内小夜子这个名字对南京人来说不出名。 外祖父曾是参与入侵南京的日本兵,被誉为“日本良心”的日本老兵东史郎站出来揭露日军侵略事实后,被日本右翼告上法庭,山内小夜子成为东史郎案“日本后援团”秘书长,东史郎去世后,他的遗愿

“1937”

从1987年首次访问南京到现在,山内小夜子为了寻找和传达南京大屠杀和日本侵略的真相而奔走。 她说:“不能忘记祖父时代的行凶历史。 必须正视历史,认真面对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通过道歉反省建立新的关系。”

从2003年开始,每年12月,日本真宗大谷派和平法会访华团都会访问南京,参加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追悼仪式和国际和平法会。 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她们今年无法亲临现场,因此预定于12月13日当天在日本京都的东本愿寺内同时举行追悼和法会。 据山内小夜子介绍,为了避免引起聚集性感染,法律严格控制参加人数,目前有40人申请覆盖普通市民、学生等各阶层、各年龄段。 她说:“希望我的琐碎举动,能给中国人民带来一点安慰。 中日人民更加友好是我心中最大的愿望。 ”

“1937”

传承,这是世代相传的人类大爱

在南京鼓楼医院这个充满现代化元素的大院里,蓝灰色的西式小楼静静伫立在院区东北角,是鼓楼医院的旧址。 1892年创立的鼓楼医院是南京地区第一家西医院,因此这座小楼也被称为“1892层”,陈列着中国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在鼓楼医院工作的中国医生周纪穆的32页回顾手稿。

“1937”

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期间,鼓楼医院是市内唯一向平民提供全面医疗救治的机构,国际友人威尔逊医生和布雷迪医生在此不分昼夜地救治了成千上万的中国难民。 其实,这个医疗队还有14名中国护士和3名中国医生,当时20出头的周纪穆临时作为威尔逊的助手在鼓楼医院坚守了144天,参加了5000多人的救治。 据周纪穆的次子周锦碚介绍,2004年80多岁的周纪穆回南京时,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悲痛地沉默了很久之后,找到了工作人员,揭示了这一经历被封印67年的经历。 趁着记忆力还不错,周纪穆决定记录下这段经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 在随后的几年里,他完成了两万多字的回忆录《风雨九十年》,成稿六个月后,周纪穆在上海病逝。

“1937”

“去世前,父亲想再去他战斗的地方鼓楼医院看看。 因为身体的原因,很遗憾地去世了。 ”周锦碚说,他们后来在南京遇到过威尔逊医生的后代,“医生是高尚的职业。 美国大使馆多次劝威尔逊避难,但他留下来保护南京人民。 这是人道主义精神。 ”。 每年节日前后,周锦碚都会关注南京的相关报道,称:“有机会带第三代、第四代去南京参加追悼活动。 ”。

“1937”

外国医生和中国医生,都多次以勇敢的精神下车,成为危难之民的守护者。 80多年过去了,这种救命精神在鼓楼医院一直流行。 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唐健是其传承者之一,入社24年以来,始终记得“健康所系、命相托”的誓言。

“1937”

“救命救伤是我们的本职,无论是在自己的医院还是在其他地方进行支援,都履行着我们的责任。 ”作为江苏省第五批湖北省援助医疗队成员,唐健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战斗50天,共接收90多名重症新冠引发的肺炎患者,每天都在与死神赛跑,唐健和同事们紧紧守住“生命最后的防线”。 在重大危机面前,唐健总是冲到前线。 她参加过2003年的非典疫情防控,帮助救治昆山和响水爆炸事故,医生仁心的使命感让这些白衣天使成为逆行的勇士。

“1937”

跨越,这是命运与共的和平之光

武汉疫情发生初期,来自日本的援助物资外包装上曾一度出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说法,成为中日友好的象征。 山内小夜子所在的访华团成员也收集了口罩,没能买到一次重复的口罩,她们连夜制作了手工棉布口罩。 几周后,疫情在中国逐渐得到控制,但在日本迅速蔓延。 桃报李,南京寄来了口罩。 访华团员立山映用中文写了感想。 “已经有近两个月在日本的药店买不到口罩了。 我以为我们不会再重复面具了。 没想到他戴着来自南京的口罩。”山内小夜子说:“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国家、历史、文化、习俗、价值观,应该像一个村子一样,跨越不同的村子,相互尊重,相互帮助。”

“1937”

中国与世界携手抗击疫情也感动了来自德国的尼克,为此感到自豪。 在南京住了十多年的他现在是南京大学德语精英班的教师。 2019年7月,原创歌剧《拉贝日记》去欧洲巡演,在西方掀起高潮。 这个德语剧本是尼克和同事常晅一起翻译的,“我很荣幸帮助这段历史进入西方世界。 ”

“1937”

他清楚地记得2007年12月13日,二期扩建的纪念馆重新启用,陪同中日教授代表团去参观。 仅仅一个小时就给了他很深的冲击。 “很压抑,难以自我管理,参观结束后,看到那座白色的和平女神像,那个形象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和平之光。 ’他注意到经历了历史惨剧的南京已经成为发挥和平重要性的地方。

“1937”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从一个特定群体的集体创伤变成了世界的记忆,闪耀着和平之光,从这里我们进一步看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性。 ”尼克认为,面对众多纷繁的世界形势,世界各国应该团结起来,共同面对挑战。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只有人们向往和平,和平才能生存。 ”

“1937”

策划孙庆

写卫鑫刘浏陈澄朱娜

标题:“1937”

地址:http://www.jianghexincheng.com/jsjdxw/6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