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40字,读完约8分钟
编辑于11月13日,习大大总书记考察江都水利枢纽,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提出了重要指示。 江都水利枢纽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也是目前我国最大规模的电力排灌工程、亚洲最大的泵站中心。 代江都水利枢纽的人们在争先创新坚守的精神背景下,诠释了新时期“源精神”的深刻内涵。 经过采访,本报、路口信息客户方面同时发表了“探索‘源精神’”全媒体系列报道,各方展示了现代版《大禹》坚守源的责任和担当。
一棵树金黄,一地寂静而美丽。 最近,江都水利枢纽银杏大道迎来了一年中最绚烂的季节。
老江都民亲切地将这项特大型水利工程简称为“引江”。 引导长江,到达淮河,穿过湖泊……从这里开始,借助13级泵站的调水,浩浩长江的水越过了十几层楼的高度,到达了山东半岛。 年末,从这里北上的长江水中,产生了南水北调东线的水这一新的“身份”。 距离银杏大道不远的地方刻有“源”字的石碑提醒来往的人们,这里,正是中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起点。
“南水北调,我很在意。 这是国家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年11月13日,习主席在考察江都水利枢纽时的重要讲话还历历在目。 半个多世纪的梦想实现了,时间见证了江都水利枢纽走过的非凡历史。 7年筹备、17年建设、57年运行……这座“江淮明珠”不仅是我国最大规模的电力排灌工程,也是全国第一、亚洲最大的泵站枢纽。 在破冰试水之际,思想实践的探索与创新向世界展示了江都水利枢纽建设管理者敢于尝试、造梦前进的争先精神。
一江清水向北流
“南方多水,北方少水。 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借几个。 》1952年,毛泽东视察黄河时提出了南水北调的伟大构想。 现在,这个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调水工程,在中国的版图上南北调配,东西描绘了经济的水网结构。
“南水北调项目始于江苏,始于缺水问题。 ”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省南水北调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劲松解释说:“苏北地区总体上除洪水威胁外,还是缺水地区,特别是沿海垦区和徐淮地区缺水严重。” 江苏省水利厅前副总工程师潘贤德表示,“江都水利枢纽的建设始于1954年,其构想最初始于‘扎根长江,引江济淮’。 要把长江的水抽上来,远远送到徐淮地区,必须建设抽水站。 ”
把长江的水对准黄河,有三十多米的落差。 调到微山湖地区时,有28米左右的落差,相当于9层高,其难度可想而知。 那时,新中国正遭遇经济最困难的时期。 要建设这个大型抽水站吗? 长江的水可以逆着自己的重力流到高处吗? 没有海水逆流等负面效果吗? 经过一系列质疑、争论,无数水利专家多年论证,“1960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台站。 江都抽水站的第一站,从1961年底开始建设。 ”尽管甲子转眼就要到了,但江都抽水站建站时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的,曾任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总工程师的现年94岁的张尧培。 1963年,江都第一抽水站试车当天,在现场指挥下,奔腾水柱随轰鸣声吹过高压空的空气,越过出水管驼峰而出。 张尧培至今还记得现场人们爆发的掌声和欢呼声。
“很多创造和尝试都是第一次! ”88岁的潘贤德感慨地说:“20世纪60年代初建造了这样的大型抽水站,但国内没有现成的图纸,国外也没有得到资料,制造商没有制造过大型飞机的水泵设备。”
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经过的路,才能获得别的风景。 江都抽水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个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安装的大型抽水站。 1982年,江都水利枢纽被国家质量鉴定委员会选为全国首个水利建设高质量工程。
南方的水滋润天下
江都水利枢纽是独具匠心的巨大水利体系,以江都抽水站为核心,由4个大型泵站(现命名为江都一站、江都二站、江都三站、江都四站)、12个大中型水闸、水闸、供配电工程、引河工程等配套工程组成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几十年的江苏江水北调工程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向北延伸。 跨越遥远流域的川北调是南水北调的“实物模型”,南水北调可以说是川北调的“放大样本”。 ”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党委书记、主任夏方坤说。
目前,江都水利枢纽也是国家水情教育基地。 解说员颜蔚将向参观的中学生们介绍南水北调项目的前世今生。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项目正式开工。 年8月15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全线通水验收合格,工程具备通水条件。 从江苏省扬州市内的长江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和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以洪泽湖、罗马湖、南四湖、东平湖为调蓄水库,通过泵站分阶段抽水进入东平湖分水二手,向北通过黄河后自流天津,另一方 全线设有13个阶梯抽水站,其中江苏境内9级、山东境内4级。
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水文站长孙正兰1991年6月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这里。 当时,里下川地区发生了洪水,在老家的她焦急地燃烧着。 出乎她意料的是,洪水很快就退了,所以她在7月份如期报到,从那以后,她对工作单位感到由衷的自豪。 “近年来,我们江苏的风调雨顺,有江都水利枢纽‘定江神针’的巨大功绩! ”
50年来,江都水利枢纽不辱使命,从1963年至年9月底,共引出河水1525亿立方米,相当于51个洪泽湖的蓄水量。 放水水400亿方,放水水20071亿方,自流引江1328亿方,发电量9500万度。 浩长江的水奔腾北上,滋润着数十个大中城市,修复着北方的自然生态,惠泽的约1亿2000万群众。 据统计,南水北调东线一期项目通水7年来,江苏累计向山东调水47亿元以上。 相当于向齐鲁大地输送了5个罗马湖的水量,水质也持续稳定维持在地表水水质ⅲ类以上,可以说是保持了质量和量,按时逐步实现了供水目标。
引水为天下而前
虽然不为外界所知,但这60年来,江都水利枢纽这一不起眼的“小岛”,累计共有全国先进生产者1名、全国先进工作者1名、全国人大代表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5名、全国水利技能大奖获得者11名等“国家”。 “国家高质量项目金奖”、“百年百项优秀土木项目”、中国大禹水利科技一等奖1项……单位获得的省级以上荣誉数不胜数。
20世纪60年代,在高中毕业生不足的情况下,来这里工作的人大多是大中专生,甚至是名牌大学的大学生,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8成以上。 创新人才集聚,使江都水利枢纽的建设过程成为汗水伴智、苦干、实干、巧干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汤明根等人由浮式移动气压沉柜率先开发,运用气压排水、浮体稳定等原理处理水闸水下平面的修补问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世纪90年代,孙汉明等人对二站进行了自动监控系统的改造,使泵站提前实现了“集中控制、少人数”。 进入新世纪,汤正军、周灿华等率先研制出新型启闭机,对泵站进行了新闻化改造; 魏强林、张宇、李扬等将智能技术应用于实践,创新成果“泵站智慧巡检系统”获得2019年全国水利职工创新成果评选一等奖……争先恐后地创造优秀基因,成为标杆的意识,是江都水利中心几代人的血脉。
“我们工程的最大优势是泵站。 泵站的设计水平、施工水平、管理运行水平在所有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 ”管理处副主任周灿华充满信心地说:“江都水利枢纽一直在做技术和管理输出,至今全国许多泵站仍由我们托管。 ”。
“江苏不仅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地理位置的‘源’,也是这个宏伟工程规划概念上的源,南水北调工程实践意义上的源。 ”张劲松这样说。
河水汤,岁月流逝。 无数“第一”、“第一”已经成为江都水利枢纽的成长标签,半个多世纪来,见证了现代版“大禹”甘于保护源头的责任和责任。
本日报交流采访组担任松筠田梅包闻军汪峰朱威纪树霞
标题:“探寻“源头精神”①丨总书记考察的这座大型水利枢纽,有众多不为人知的“第一””
地址:http://www.jianghexincheng.com/jsjdxw/6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