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21字,读完约2分钟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刘毅研究员小组发现,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巨大的碳固定能力在过去的研究中被低估了。 10月29日,刘毅团队在《自然》上发表研究成果,认为基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计算排放通量的做法体系将为我国的“碳中性”计算和国际谈判提供科学依据。

“大气所研究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被低估”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是人为化石燃料排放和陆地、海洋生态系统吸收平衡的结果。 虽然生态吸收二氧化碳的固碳对“中和”碳的排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如何定量判断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根据大气浓度计算碳收支是计算净排放量的比较有效的方法,观测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是定量判断地表二氧化碳净通量的重要手段。 研究小组在中国科学院战术先导科技专业的支持下,与中国气象局、中国林业局和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国家航空空航天局( nasa )碳卫星队合作,提供了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观测本底林业局碳监测数据、中国林业局碳监测数据 利用美国和日本的碳监测卫星和生态系统全球遥感数据,结合英国爱丁堡大学国际先进的碳同化模式,采用天地一体化的新做法开展了研究。 研究表明,~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吸收约11.1亿吨碳,期限为碳排放量的45%。 研究表明,我国陆地生态圈的巨大碳汇主要是由我国重要林区特别是西南林区的固碳贡献造成的,而且东北林区在夏季也有较强的碳汇。 这是我国近40年来在恢复天然森林植被、加强人工林培育方面的投资成果。

“大气所研究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被低估”

虽然该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新的地面观测资料,但由于人为排放和陆地生态系统发生较大的时空变化,目前的观测仍然不足。 未来,随着卫星观测能力的提高,将弥补目前观测的不足,建立更全面的观测体系,提供更准确的碳收支数据,为我国的“碳中性”目标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一鸣) ) )。

标题:“大气所研究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被低估”

地址:http://www.jianghexincheng.com/jskj/8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