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52字,读完约7分钟
记者:史亚楠)
江苏省广电总台文芳阁信息中心网传部记者,总台赴湖北新闻团成员。 参与了长宁地震、利奇马台风登陆、川煤集团杉木树煤矿矿工难等多起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
——一
随着武汉陆续有患者出院,数万名援助武汉的医护人员在取得阶段性战果后,除部分重症诊疗力量外继续坚守,相当一部分陆续踏上归途。 3月17日,首批返程江苏医疗队队员出发前往天河机场,他们乘坐当天下午的专机返回江苏。
拍纪念照,互相珍惜,数人数。 中午时分,队员们拿着行李上了运输巴士。 这一天,记者来到武汉正好满月,一起坐运输车辆,和“最可爱的人”面对面,只去机场为他们送行,但好像要一起回家,有点兴奋。
车到驻地大门,当地群众和工作人员排成一排,拉着横幅,嘴里齐声喊着“有缘再见”的四个字来送行。 大家转身向窗户挥手,再回头,已经有人在流泪了。
还没出驻地,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主管护士张钰的眼泪就止不住了
从无悔的地方回到班主任家,春风满面江南海岸
回去的路上,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李淑艳穿着“迷彩裤”,显得有点“另类”。 一听,这是匆匆忙忙中不掺消毒液倒在衣服上的失误造成的,现在成了武汉“院感”岁月的见证。
多名医务人员在采访内外向记者讲述了刚来武汉时的情况,但记忆中的不仅仅是每天被酒精、消毒液、消毒片控制的恐惧。 那个时候正值春节,大家不但不能合家团圆,还得浩浩荡荡地去“瘟疫”,没什么意义,有点悲壮感。
来到武汉以后,医院的形势自然刻不容缓,“待人床”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驻地物资也不太丰富。 大家来的时候,只想着多带点防护物资,顾不上太多温饱吗?
1月的武汉,寒冷正浓,需要节制,所以没能加上空,电热毯和油钦成了大家寒夜的“救命恩人”。 没有更丰富的食物,榨菜和辣酱成了队员们“心中的好”。 所以2月中旬记者来武汉的时候,看到有丰富的榨菜供应,反而很为难。 没想到,榨菜的包装竟然是与先人并肩的“战友”。
武汉长江二桥的车辆逐渐增加
幸运的是阴天正在逐渐消失。
在机场,我们遇到了南京逸夫医院重症科的贾凌主任。 在前线,他曾是插管的“敢死队长”,但现在病房很清楚空,所以终于可以顺利见面了:南京再见!
与贾凌(左)雷耶斯的朱亮记者合影
我们遇到了第一位江苏湖北省援助医疗队陶连珊护士长。 给人的印象是她总是最果断的人,来之前没有和家人商量,直接发了通知,现在很高兴地告诉我们:“一起去吧? ”。
与陶连珊(左)荔枝特报记者魏玉卿合影
我们遇到了江苏援助湖北医疗队的第一位护士王丽。 她来自南通,一家三口都在一线抗击疫情,印象深刻。 因为脸上有裂缝,所以从上前线开始就一直没看过家里的录像。 之后,通过我们的现场影像,与父母和妹妹面对面地进行了谈话……
开放式巴士、特警警卫、行李特别配送……武汉向医疗队员送上了最好的礼遇
这一天,江苏省援助湖北医疗队护士长葛慕莲写下了在前线的第50篇日记,一字一句地记录了战友们在前线的点滴故事。 50天来,大家咬紧牙关,与病魔战斗,也与环境战斗,终于守护在了云层上。
江苏援助武汉医疗队指挥部在江夏区,武汉南端,但天河机场在黄陂区,武汉北端。 大家从驻地到机场,几乎要穿过武汉市。 队员们说,来的时候天色晚了,颜色很急。 工作后,每天在医院、驻地的两点一线,回家的那天第一次看到了这条街。
巴士过了白沙瓦桥,白沙瓦上油菜花正好盛开,队员们纷纷拿出手机记录。 在武汉“走南闯北”一个月的记者反而当了导游,向大家解释。 “眼前的另一座金黄色大桥是杨泗港大桥,前面是有名的鹦鹉洲,还有鹦鹉螺大桥……”我们才意识到,大家来了这么久,都没能很好地视觉感受这个城市。
向战友道别,他们感谢英雄武汉
虽然在视觉上没能进行越来越多的接触,但是在其他层面上,他们对武汉的认识变得非常深刻。
出发前,江苏医疗队对口支援的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的许多医务人员来到驻地,向他们的江苏战友表示感谢。 这位医生、护士非常感谢江苏省队的合作,江苏省的医疗队员们也对武汉医生的坚强和负责给予了高度赞赏。
苏北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闵凌峰从驻地楼上下来后,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付萍向我问好,说大家都是“老相识”。 虽然担心感谢的话是不是不够,但是当然没有必要说明。 但是,闫凌峰主任对江夏战友们的付出也在心里看到,深表敬佩。
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给江苏医疗队的感谢信
是啊,武汉疫情以来,除了这些逆行的“援军”之外,武汉的医生担当跑不过来。 你是消化科的。 我是皮肤科。 这个时候,大家都成了“反抗新型冠状病毒科”的人。 从南京来支援的江苏省人民医院主任尹志强说,我首先是医生,然后是皮肤科医生,如果自己比东西好,就要充分利用东西。 我想这大概是很多武汉战士内心的写照。
不仅是病房里的医生,江苏省基层公共卫生专家符岱佳来到武汉40多天,走遍了东西湖地区的社区。 除了访问之外,他还感叹武汉真的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真的是英雄的人民。 他告诉我们,自疫情发生以来,武汉基层员工乃至普通百姓在我们到来之前就开始了艰苦的战斗,多次至今。 有人在最前线,痊愈后又在最前线,很感动。
走在街上的武汉基层消毒员
这样,医疗队无论是对一起度过的武汉战友,还是对自己守护的武汉人民,都充满了敬意和感动,不能说再见。
第二批江苏援建湖北医疗队中有七人来自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 七人小队队长给这个队命名为“金刚葫芦娃”。 分手之际,好几个队员面带笑容,但已经脸红了,坦率地说没有被抛弃。 这次肩上扛着行李,不能邀请太多人。 他们约定,明年的这个时候,一定要回武汉看看什么有名的美景。
“金刚葫芦娃”之一田红是淮安二院的护士长助理,从驻地下到机场,早就哭得眼红。
派遣了医疗队,记者们回到了驻地。 热闹的大楼此时已经恢复了平静。 走廊里开着门,向里面望着。 大家尽量把房间打扫干净了。 这是无声的问候。
再过几天,我想我们也差不多要踏上归途了,在汉办报道了一个月,感到比想象中的善意多了。 医疗队总是关心我们的记者队伍是否物资匮乏,当地群众总是叫我们观察安全。 来明月镜片的朋友听了,好好地调整了防护眼镜,一定让我们带着。 走的时候顺丰的伙伴知道了,把所有前线人员的回程包裹包好寄回所有的驾照……
见面的时候很难分开。 相见时难,难有无悔逆行的勇气,面对困难的斗志,难有不折不扣的真本事; 离别也困难,与患难朋友道别也困难,离开垂泪的“战场”也困难……经历这样的苦难,是国家的不幸; 还有如此善良坚韧的人民,多么幸运啊!
标题:“记者战疫手记丨相见时难别亦难”
地址:http://www.jianghexincheng.com/jsjdxw/14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