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27字,读完约4分钟



据本报报道刘伟林

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通过“精农、稳定工业、兴业旅游”,走农村振兴之路,从贫困的“光腚屯”一跃成为富裕的“亿元村”,继续谱写着黑土地的传说。

1946年,猛烈的土改运动在东北地区举行。 小说《暴风骤雨》是那年发生在元宝屯的那场土改的往事,元宝村被称为“中国土改第一村”。 1978年以前,元宝村还很落后,村民生活困难,村集体背负着27万元外债。 改革开放给元宝村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村党支部书记张宝金的带领下,元宝村完全利用当地资源特点快速发展铅笔筷子产业,近年来,面对产业结构的一些变化,积极转变快速发展理念,目前全村总资产为7.2 “中国土改第一村”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

““土改第一村”的新面貌”

精农业、深度迅速发展的原字产业

村总分所着力建设集生态科技宣传、新品种模式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引导农民走合作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快速发展道路,推进高产稳产、节水高效、耕作先进、科技覆盖的高标准现代农田。 以农机、绿色水稻、食用菌、大榛子等产业为基础,实行“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一一发挥了党的总支和党员的模范领导作用。

““土改第一村”的新面貌”

村总分所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新途径,立足元宝村水稻专业合作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旱灾改水2000亩,带领村民通过8年试种成功种植高质量“稻花香2号”,“村花香2号”

2003年元宝村一次也没有重复退耕还林近3900亩,还组织村民到附近荒山造林,建成集经济林、观赏林、教学林为一体的“万亩生态林”。 其中有云杉、樟子松、红松、白松、落叶松等珍稀树种74种,覆盖东北地区可栽培的全部树种,为元宝村后代提供了一个“

““土改第一村”的新面貌”

稳定工业,不断升级特色产业

1985年,元宝村民集资3.7万元成立小木农具加工厂,苦心经营,结果加工厂当年盈利2元多。 年,元宝村投资1亿2300万元建设铅笔工业园区,发展迅速,迄今为止,铅笔产量已占全国同类市场的25%以上,铅笔板产量占全国同类市场的60%以上,“中国铅笔之乡”铅笔产业更是稳步前进。

““土改第一村”的新面貌”

近年来,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铅笔产业面临着快速发展的困境和瓶颈。 特别是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元宝镇铅笔、铅笔板产业受到很大冲击。 年,元宝村与安徽蚌埠金雪莲笔业有限企业合作共同经营公司,创办哈尔滨金雪莲笔业有限企业,在公司改制,学习其营销、公司管理经验。 公司现有3条晨光铅笔生产线,日产铅笔70万支,年生产总值3000多万元,每年为元宝镇百余人提供就业机会,为元宝村集团创造30多万元利润。

““土改第一村”的新面貌”

土地改革文化资源是元宝人巨大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元宝村党总分所完全利用哈尔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暴风雨”原创地的特点,深入挖掘土地改革的红色文化基础,继承“中国土地改革文化第一村”企业品牌,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土改第一村”的新面貌”

2002年以来,元宝村开始建设土改文化园区。 2005年,“狂风骤雨”纪念馆正式免费开馆,成为“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景区重要景点,也是哈尔滨市红色景点建设的景点之一。 年以来,该纪念馆已接待游客近16万人次,在弘扬土地改革文化精神、教育激励后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意义,带动和刺激了元宝村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通过餐饮、民宿、土特产销售等项目,实现了村级

““土改第一村”的新面貌”

为了让村民在快速发展中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元宝村党总分所大力推进新农村示范园区、占地6000平方米的铅笔文化休闲广场建设,建成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居民住宅新区,其中别墅30幢,道路全部硬化。



标题:““土改第一村”的新面貌”

地址:http://www.jianghexincheng.com/jsjdxw/9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