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44字,读完约6分钟

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担心会陷入“诺奖的诅咒”。 一旦成为诺奖,再继续创作就不容易了。 但是,诺贝尔文学奖审查委员会前主席爱普马克说:“我相信莫言获奖后也会写出伟大的作品。 他真有力量,谁也阻止不了他”。

“莫言:我还是那个讲故事的人”


现在,从获得诺奖开始已经过去了整整8年,从他出版上一部小说开始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 最近,莫言将新作《晚熟之人》再次回归公众视野,引起网民的关注,新书相关话题在微博热卖中登场,累计浏览人数超过1亿7000万人。


在这本中短篇小说集中,一句话也扎根于乡土,倾听着四方风雨; 塑造典型,借用八方音容。 他讲述了在12个故事中获得诺奖后的内外故事,充满了喜悦和悲伤,荒诞而现实。 从上个世纪到现在的社会,莫言从历史深处进入现实百态,壁立千仞,气象万千。 网民感慨地认为,那个“讲故事的人”回来了。

“莫言:我还是那个讲故事的人”


“说书人”的故事总是新的


莫言说:“我是讲故事的人。” 在这近十年积累的新作中,他改变了一贯的叙事方式,为小说注入了新鲜的元素。 汪恣意冷静坦率的东西变多了,梦的传说中具象写实也变多了,还引入了全新的人物形象。 在《红唇绿口》中,塑造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认识的人物——互联网“大咖”的高参。 她精通互联网运营法则,手下有数百名铁杆水军,靠胡说八道、加油牟利。 高参有一句“名言”,说:“在生活中,1万人不会成为大气候,但在网络上,100多人能掀起极坏的浪潮。” 其中充满了作者的赞成和反对。 这依然是一个以高密度东北乡为背景的故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小时候的经历和想象力编织的高密度东北乡早已远去。 对于家乡的一些变化,莫言很坦然。 “无法留住逝去的,也无法阻止降临的”时代发生了变化,故事总是新的。

“莫言:我还是那个讲故事的人”


在《晚熟的人》中,莫言把目光投向了哪个最平凡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正是这样的人,构成了时代发展中的“常”和“变”。 他这样说。 “在这些人物中,有我的朋友,也有像双胞胎兄弟一样彼此的好朋友。 这些小说中的人物和我一起慢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变化、成长、晚熟。 这七八年间,确实有很多感受,只能用文学的方法来表达。 ”

“莫言:我还是那个讲故事的人”


《晚熟之人》中的故事大多是莫言近年回乡后看到的感想和想法。 莫言眼中,将知识分子的返乡纳入视野的小说很多,其中也有古典作品。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写作以来,他的很多作品都使用了这个观点。 “但是,这个观点本身正在改变。 第一,作为讲故事的人,我自己变了,看问题的立场不同。 我的年龄大了,眼界宽了,我的思想是不是变深了不好说,但多了确实变杂了。 另外,我的身份也变了。 以前,我只是作家,或者是有名的作家。 因为年获得了诺奖,我的作家身份又增添了许多纷繁的颜色。 现在回到家乡,遇到的人、遇到的事比过去丰富多了。 ”莫言说:“所以,《回乡的视点》虽说古老,但由于人变、时代变、故事变,我认为这个视点有新的意义。”

“莫言:我还是那个讲故事的人”


书里的书外面也真的有假货


《晚熟的人》延续了莫言一贯的第一人称叙事风格,不同的是,这12个故事中的“我”大多借用了作家本人现在的年龄和身份。 作家将毫不避讳地向网民开放获得诺奖后的生活,让网民能够跟随书中的这首《莫言》的脚步,回到高密度东北乡。 根据书中的《莫言》记载,故乡一夜之间变成了旅游胜地,《红高粱》的电影院鳞次栉比,山寨版的《土匪小屋》和《县政府》突然出现。 每天都有人来参观,游客从天南地北来,也有不远的地方,说:“还有五所像我家一样摇晃的破房子,堂堂正正地挂着招牌成了旅游胜地。”

“莫言:我还是那个讲故事的人”


评论家李敬泽说:“既是《晚熟的人》,也是书中关于《莫言》这个人物的故事。 也就是说,现实中的作家莫言在各自的故事里盯着看“莫言”这个人物,书中的“莫言”被写下来,成为了可以看的人。 我们可以在书中看到一个叫莫言的人。 也许已经被历史化,在某种程度上被经典化了的作家,但是当他做现在这个时候活动的人的时候,面对世界上许多纷繁的经历,他也感到犹豫和困难,有迷茫和哀叹。 书莫言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现实莫言的镜像。 所有这些在他过去的小说中都不常见。 ”

“莫言:我还是那个讲故事的人”


于是,书中的人和事,也变得虚假,打破了现实和虚构的边界。 这正是莫言想要的艺术效果。 他说:“小说中的莫言,其实是我的替身,就像孙猴子拔掉的无毛一样。 他在执行我的指示,但他不能自己做决定。 我注意并记录着这个莫言先生和人物交往的过程。 ”

“莫言:我还是那个讲故事的人”


回到写作本身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的写作状态备受瞩目。 面对公众的关注,莫言有了往常的表现,以“获奖后陷入沉默”开始,以“将来想写好作品”结束。 随着《晚熟之人》的出现,“闭关锁国”很久的莫言终于通过作品给出了真实的答案。

“莫言:我还是那个讲故事的人”


作家苏童说,他对莫言的诺奖既是“桂冠”,也是“枷锁”。 伴随获奖的是无形的压力和无尽的琐事,一时没能继续创作莫言先生。 据统计,截至今年,莫言获奖后,至少去了世界34个不同城市,参加了26次会议、18次讲座,以数千次字为题,签了数万名。 特别是刚获奖的那一年,忙得一年都没读过一本中本。

“莫言:我还是那个讲故事的人”


但是,莫言没有忘记他作为作家的作用。 “我一直在努力。 8年来,我发表的作品很少,但一直在写。 正在做准备。 对一个作家来说,你所做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小说素材和灵感的触发器。 ”


关于未来的创作计划,他说:“希望这几年能出版好的长篇小说。 如果要写的话,一定要和以前不同,故事不同,时代不同,语言也要变。 ”


关于自己是否打破了所谓的“诺奖诅咒”,他坦率地说:“等待网民进行评价。” “《诺奖的咒语》应该是客观存在的。 因为大部分获奖者获奖后,都很难发力。 客观原因是,获奖作家通常年龄较大,创作高峰已过,有些人获奖后不到几年就离开了人世。 但是,获奖后也有不少作家写出了伟大的作品。 像加西亚·马尔克斯一样,获奖后也创作了《霍乱时代的爱》等至今仍被我们阅读的有名作品。 ”

“莫言:我还是那个讲故事的人”


回顾获奖后的8年,莫言还是作为其写作者的莫言。 正如他多年前在演讲中所说,一个作家一生只能做一件事。 那就是,将自己的血肉与自己的灵魂一起转移到自己的作品中。

标题:“莫言:我还是那个讲故事的人”

地址:http://www.jianghexincheng.com/jsjdxw/10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