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48字,读完约4分钟
潘德炉在卫星发射现场
20世纪80年代,他前往加拿大学习海洋遥感技术,填补国内该行业的空小白回国后,他敢于用扁担找回数十公斤重的磁盘资料,在海洋遥感行业开始科学研究,2002年的海洋一号A, 从年海洋一号d卫星的发射,他带队实现了我国海洋卫星从“零”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水色系列卫星体系的转变……
他是中国海洋水色遥感科学和遥感模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遥感专家潘德炉。 最近,笔者来到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采访了一位76岁高龄、忙于海洋遥感事业的科学家。
“一定有自己的海洋卫星”
“简言之,海洋卫星是为探测海洋要素和目标而设计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的一种,可以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污染监测与防治、海岸带资源开发、海洋科学研究以及海洋安全等行业提供服务。 ”潘德炉说。
20世纪70年代,潘德炉被调到原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从事物理海洋研究。 第一次出海时,风高浪急,船体摇晃得很厉害,潘德炉吐得“五脏六腑”。 随行的领导摇头叹息。 出海这样吐,以后怎么做海工呢?
一句话让潘德炉脸红了,开始思考,海洋监测为什么要坐船到海上一点一点地测量? 为什么不能用卫星看呢?
晕船之后,公司把他变成了电子零件仓库的保管员。 那个时候,潘德炉经常跑图书馆,阅读文献查阅资料,开始思考海洋遥感技术。 当时,美国等国家已有海洋遥感技术,国内尚有空对白,潘德炉曾暗暗发誓要填补这个空对白。
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潘德炉得知国家正在选拔进军海外深造的人才。 多亏了优秀的英语基础,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宝贵的名额,开始了两年的加拿大留学之路。
学成回国后,潘德炉带回了几十个光盘的资料。 当时的资料还只能用大盘装,一盘重约1公斤,一带几十盘,非常重。 因此,年轻的潘德炉考虑用扁担选盘。 回国时,潘德炉用扁担扛着资料,顺利通过海关。
如果有资料的话是第一步,实时更新的遥感数据需要其他国家的卫星提供。 潘德炉建立了水色卫星资料的地面接收站。 在接收资料和采用其他国家的卫星资料时,对方设置了许多限制。 “比如说,一收到资料,人就会在地上车站设置黑匣子,每两周用传真给我们24位数的密码,黑匣子就可以‘吐出’我们的资料。 资料只能通过其他国家提供的软件解决。”
说到这些,潘德炉感慨道,“被掐住脖子”搞科研的日子不好过,哪个国家掌握了高科技,哪个国家就会在海洋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那时,潘德炉决心,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海洋卫星。
将数据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
2002年5月,海洋1号a卫星搭乘长征4号乙运载火箭发射上升空,填补了我国海洋卫星行业空的空白,实现了我国海洋卫星“零”的突破,实现了“海洋1号”卫星系列的快速 之后是第二个、第三个……
6月11日,海洋1号d卫星搭乘长征2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揭开了我国海洋水色业务卫星网络观测的新篇章。
成功发射和应用了4颗海洋卫星,表明中国特色的海洋水色系列卫星体系已经形成。
“这条从无到有的海洋卫星自主快速发展的道路,虽然艰难,但是充满了成就感,我们终于拥有了自己独有的核心技术。 ”潘德炉表示,这几年,我们克服了种种难题,经过重重的技术难关,开发出了海洋水色遥感技术和遥感模拟技术,终于“听到”了卫星的难题。
根据潘德炉的例子,目前为了解决中国近海浑浊的水域,使用国际标准卫星水色遥感解决软件,55%的卫星资料将失效。 但是,采用自主开发的技术,资料利用率达到90%以上,精度也很高。 目前,潘德炉队开发的做法模式已作为近海大气校正解决的标准模式之一在国际上宣传采用。
“我们的国家要真正实现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只有通过独立自强,迅速发展我们自己的高科技。 ”潘德炉反复强调。
(郭媛照片文字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标题:“潘德炉院士:“摆平”卫星“听、看”难题”
地址:http://www.jianghexincheng.com/jskj/8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