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56字,读完约3分钟

盛世修史、民间太平建祠,是中华名族自古流传下来的一个。 老百姓生活富裕后,自发修谱建寺的举动客观上健全了民间档案,弘扬了孝道文化。 但是,六安67岁的老农鲍传忠的方法令人钦佩。 他带领人民捐款建造房屋、寺庙,光他个人就捐了100多万元。 工程按文史展馆和农民文化活动中心的设计施工,日前无偿为村委会采用,成为实际的民生工程。

“六安老农捐资百万把家祠改为农民活动中心”

家祠为农民活动中心

记者在六安市裕安区苏家口镇看到,三进徽派大院式建筑位于乡村,屋檐上垂有棱角的廊桥,牌楼矗立得像看热闹的人一样。 这里就是鲍氏宗祠。 出乎意料的是这里没有鲍氏宗祠的牌匾。 取而代之的是大门上东山文史苑的几个烫金文字。

“六安老农捐资百万把家祠改为农民活动中心”

在鲍传忠的指导下,记者进入文史苑,绕过第一进鲍氏祠训屏风,沿回廊进入第二进。 这里正是标准的文史展馆,通过数百个文案、照片展示了当地的文化风俗史和革命英烈的事迹。 据辖区的桥村书记介绍,文史馆内今后也将长时间免费举办农民书画展。 从亭子里通过天花板捡起楼梯,进入第三个就是大殿。 供奉黄帝、大禹像、鲍叔牙、鲍照等历史名人像,一出大殿就可以进入六安市苏口镇戚桥农民文化活动中心。

“六安老农捐资百万把家祠改为农民活动中心”

记者观察到大鲍氏宗祠实际上是大众的公共文化设施,那么这样做的意义何在? 据鲍传忠介绍,鲍氏祠训中把国家比喻为民的四个字是最好的评论。

捐赠百万元改建农民活动中心

作为鲍氏宗祠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内设有会议室、农民文化图书室、餐厅等。 活动中心通过慈孝广场与正殿相连,广场上上演着一群真正大小的群像雕刻的人哭泣的父子的殊死搏斗故事。

鲍传忠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慈孝家风。 他拿出多年做小生意的80多万积蓄,动员孩子们一起捐款100多万,带民共同捐款500万元,把家祠建成当地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受前人遗愿造福家乡,三年来夙愿。

鲍氏的三个民俗申报非遗

据鲍氏族鲍运乐介绍,六安鲍创始人暹罗公爵从惠州棠棣移居此地已有600多年,后裔颇多,新祠堂建成后,相关民俗文化有了展台。 据悉,在六安市文广新局的支持下,鲍氏的3个民俗正在申报无形文化遗产,分别为鲍氏清明的祖先鲍氏制作醪,或为鲍氏制作道德讲堂。

“六安老农捐资百万把家祠改为农民活动中心”

父子之争的典型[/s2/]

宋末,由于惠州府守将叛乱,率领家乡反对叛军掠夺,鲍氏的祖先鲍宗岩被俘后面临处决,儿子鲍寿孙下跪代替父亲死亡。 母子争夺匪徒的脖子将其杀害,之后释放了两人。 这件事记载在《宋史》上。 清干隆帝御赐连赞说:“慈孝天下无双里,掐秀江南第一乡,至今慈孝里坊仍是樱样樱样牌坊牌坊群

“六安老农捐资百万把家祠改为农民活动中心”

鲍氏三大民俗

鲍氏清明先祖(六安鲍氏清明祖尊黄帝、大禹为正宗源流,行古礼、古乐参拜,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鲍氏打谱醪:在宗谱工程完成的庆典、祭祀仪式上,法度严格持续了几天。 从前,鲍氏在做醪期间,祠堂里设斋饭,周围几十里的穷人、乞讨者可以到这里吃饭。

鲍氏道德讲堂:从清道光21年延续到现在。 由于鲍氏搬到六始祖鲍暹罗担任六安学正,崇文重教在家族以前就有流传,每年正月初六至正月十三日在祠堂设立讲堂,家族中懂礼节、德高望重的人,必须学习家训、家规、道德的复制品

标题:“六安老农捐资百万把家祠改为农民活动中心”

地址:http://www.jianghexincheng.com/jssy/2835.html